导语
心源性晕厥占不明原因性晕厥的75%,而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晕厥的最常见原因。但多数心律失常呈间歇性、短阵性、无规律性,常规心电图及短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很难捕捉到症状发作时的信息,阳性检出率较低,限制其临床诊断应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nsertablecardiacmonitor,ICM)的诞生被喻为心律学心电监测史上的里程碑。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代产品问世,到现在发展为体积小、植入简便、电池寿命长,兼容磁共振检查,具备远程监测传输存储功能,增加“P波感知”、还可自动识别心房颤动。其在心律监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新型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单中心临床应用经验》从首诊科室、平均就诊次数、平均检查项目数、人均检查花费、植入设备时间等方面总结了某单中心近2年ICM的应用情况。——医院华伟教授
赵阳,商鲁翔,周贤惠,等.新型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单中心临床应用经验[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2(1):31-35.DOI:10./cma.j.issn.-..01.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连续入选年9月至年7月在新疆医院植入ICM(RevealLINQTM)患者52例。排除未获得知情同意、妊娠、已经植入心电监测仪者。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植入适应证[8-9]和专家共识[2]。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仪器与方法:所有患者均选择行ICM(MDT-LNQ11,美国美敦力公司)植入手术。监测记录模式分为两种:仪器自动监测记录患者晕厥前、晕厥时及晕厥后的心律失常事件;患者尚可在发生症状事件时或之后立即启动该设备,记录事件发生前后心电图。
植入方法:在导管室无菌条件下,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紧靠胸骨左缘2cm,第4肋间处切口,并用ICM自带工具于皮下分离一个能放置记录仪的隧道,注意将记录仪的纵轴与胸骨成45°或平行,女性植入时避开乳腺区。将记录仪植入皮下后,缝合切口1针。植入时R波数据通过程控仪(CareLink,美国美敦力公司)获取,若R波振幅≥0.3mV,则提示植入后监测功能良好。心律失常检测参数根据植入前器械设置期间在程控仪上输入的患者信息自动设置为待程控值。心律失常检测参数也可由临床医生手动进行程控。术前、术后各使用抗生素1次。术后近期注意局部切口情况,避免用力擦拭切口,但毋需身体制动,1周后拆线。
3.随访与观察指标:植入ICM,术后即刻及术后1周随访,随访包括观察植入部位有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每3个月定期回访ICM记录的事件信息;当患者再次发生晕厥、心悸或任何不适时,及时来院进行随访,对记录信息和记录事件进行判读,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将植入时及随访时获得的相关有效数据录入随访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植入前评估资料(病史、相关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每次随访记录(随访时间、记录的有效事件、工作参数等)。此外不能到院患者配备具有远程随访功能的程控仪可直接获取随访资料。注意随访资料保存完整有序,并定期对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确定所有手动或自动记录的事件。
4.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由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来表示。定性资料使用计数和百分比表示。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患者植入ICM前基线资料:52例植入ICM患者中,男32例(61.54%),女20例(38.46%),年龄14~84(51.92±16.24)岁。其中34例晕厥待查患者植入前平均晕厥(2.17±0.41)次。患者合并疾病及植入原因见表1。
表1植入心电监测仪前患者基线资料(n=52)
项目数据年龄(岁,±s)51.92±16.24男[例(%)]31(61.54)R波振幅M(QR)(mV)0.70(0.48,1.10)合并疾病[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8(34.62)高血压10(19.23)心肌病2(3.85)先天性心脏病1(1.92)糖尿病5(9.62)腔隙性脑梗死5(9.6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1.92)焦虑1(1.92)植入原因[例(%)]晕厥待查32(61.54)心悸待查7(13.46)心悸伴晕厥2(3.84)猝死风险评估7(13.46)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1.92)ICD电池耗竭无放电1(1.9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术后1(1.92)心房颤动管理1(1.92)注: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2.患者首诊科室及植入前的检查情况:本研究患者首诊科室包括急诊11例,占21.15%;门诊41例,占78.85%,其中神经内科17例(32.69%)、晕厥门诊7例(13.46%)、心脏内科17例(32.69%)。
植入ICM前患者平均就诊(4.52±2.66)次;平均行(8.26±1.79)项检查(表2);平均检查花费(.36±.06)元人民币(表3)。
表2植入心电监测仪前的检查项目[例(%)]
项目数据常规心电图52()24h动态心电图52()超声心动图52()实验室检查52()24h动态血压监测7(13.46)胸片或胸部CT25(48.08)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14(26.92)颈部血管彩超28(53.85)脑电图4(7.)经颅多普勒超声3(5.77)头部及颈椎MRI或CT12(23.07)颅脑CTA3(5.77)腹部彩超15(28.85)运动平板试验1(1.92)直立倾斜试验2(3.85)电生理检查5(9.62)静息门控心肌灌注3(5.77)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A=CT血管造影,MRI=磁共振成像
表3首诊于晕厥门诊与其他科室的就诊次数、检查项目数量、检查费用、首诊至植入设备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就诊次数(次)
检查项目数量(项)
检查费用(元)
首诊至植入设备时间(d)
晕厥门诊
7
49.00±18.99
1.86±0.95
5.83±1.17
.33±.25
60.00±37.13
其他科室
45
52.32±16.03
4.91±2.73
8.61±1.58
.2±.03
.75±43.23
P值
0.
<
0.
<
0.
0.
<
0.
3.植入ICM后随访情况:52例接受ICM设备植入患者中,5例失访,失访原因:4例患者长住外地,1例患者年龄超过80岁,外伤后行动不便。5例患者植入时考虑价格问题,均未选择具有远程随访功能的程控仪。其余47例接受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7±.07)d,ICM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平均天数是(.25±.38)d,47例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26例(55.31%),其中心脏停搏8例(17.02%)(图1)、缓慢性心律失常6例(12.77%)、快速性心律失常12例(25.53%),其中3例房颤(图2)。31例事件激活方式中,18例检出心律失常并明确诊断;16例ICM自动记录方式中,8例检出心律失常并明确诊断(表4)。将两种监测记录方式进行比较,发现事件激动及自动记录两种监测方式在心律失常事件检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5);且比较ICM植入1年及植入≥1年心律失常事件检出情况,发现ICM植入≥1年较ICM植入1年心律失常检出率高(P0.01,表6)。术中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表4不同监测方式检出心律失常事件类型
项目事件例数(例)自动记录(例)窦性停搏6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0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2心房颤动21室性心动过速11心室颤动01慢快综合征01表5植入后事件激活方式心律失常检出率与自动记录方式比较[例(%)]
组别例数检出心律失常未检出心律失常事件激活(58.06)13(41.94)自动记录(50.0)8(50.0)P值0.76表6植入ICM1年组心律失常检出率与植入ICM≥1年组比较[例(%)]
组别例数检出心律失常未检出心律失常植入ICM1年(29.41)12(70,59)植入ICM≥1年(70.0)9(30.0)P值0.注:ICM=植入型心电事件监测器
图1心脏停搏时患者心电图
图2心房颤动发生时患者心电图
讨 论
ICM是心电监测中最常用的监测系统,对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该设备体积逐代减小,电池寿命长达3年。长程心电监测系统主要用于有心悸、晕厥先兆或晕厥等症状时临床情况的判断[4]。本研究结果显示,因晕厥待查需植入ICM明确诊断者最多共34例,占65.38%,不明原因晕厥是植入ICM的主要适应证之一。在合并疾病中发现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最多,有18例,占34.62%。我国年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0]将冠状动脉疾病列入猝死高危因素,可能与冠心病患者中因缺血导致的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有关,在临床上对这一部分患者予以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rhzlxjb/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