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治疗医院 >> 正文 >> 正文

预防心肌梗塞及脑中风的十大招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17-11-15

心肌梗塞与脑中风同属心血管系统疾病,有相似的起源和诱因。

起源:过多的脂肪块沉积在大小血管壁上,逐渐地堵塞血管;或形成血栓,引起突发性堵塞或血管破裂。两者都可能造成相关器官的损伤、坏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的报道,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和脑中风,位居全球前十名死亡原因之首。

最近,连续听到好几位朋友在不到五十岁突发心肌梗塞,称为“PrematureCoronaryHeartDisease(早发性冠心病)”。指的是五十五岁以下男性,或六十五岁以下女性,相对较年轻的人群,因为冠状动脉(提供心脏血液的血管)堵塞,而引起部分心肌缺血受损,甚至大面积坏死而突然去世(SuddenDeath),心中赫然、伤心、担心。

早发性冠心病除了与遗传基因有关,更与长期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习惯,对危险诱因的防治,对心肌梗塞这种疾病的了解,以及是否及时诊治有很大关系。

治疗性地调节生活习惯(LifeStyle),了解在某个年龄阶段常见的疾病,警觉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预防,强化诊治,心肌梗塞和脑中风是可以预防治疗的。

这体现在近四十年来,特别是九零年以后,在美国,以上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有明显的下降。其中有一半左右的降低得益于早期诊断以及更加激进的治疗,尤其是“拯救生命的紧急治疗(theMedicaltherapiesoflifesavingbenefit)”。另一半来自于对危险诱因的调节和控制,比如停止吸烟,强化诊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研究表明,心肌梗塞的发生与以下危险诱因有很大关系。

不易调控的危险诱因

男性(发病早,数量多。但女性更容易死于心肌梗塞),六十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的可能性越高),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遗传)。这个群体相对来说,属于中等以上或高危人群,更需要健康生活,积极预防,强化诊治。

十大可以调控的引起心肌梗塞及脑中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诱因

吸烟,肥胖(尤其是大腹便便),不健康饮食,不锻炼,酗酒(或饮酒过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三高),压力,对这类疾病了解不够。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怎样预防心肌梗塞与脑中风,

主要是针对以上十大危险诱因,以减缓血管的老化与堵塞。

1健康饮食

是最重要的生活习惯,对我们身心灵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原则:新鲜应季高纤维,低油少盐少能量。否则多余的能量就变成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

小心饮食,祸从口入!吃得好对身体有益,否则就是祸害。食物贫乏或丰盛都会影响身体之健康,所以要有意识地平衡。

下篇将详细介绍“十个保持健康身心的饮食疗法”。

2锻炼身体

就是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减少脂肪的沉积。

尤其现代人,吃得多因为食物丰富,垂手可得,以之会友,释放压力。动得少是因为自动化普遍,交通发达,因压力大引起的心力交瘁而懒惰。

锻炼能让身心健美有精神是众所周知,不用多说。

几点建议:

-找机会多动,找时间锻炼。比如,上下楼梯,做家务,把车泊远点,工作之余做操或走动,等。因为这些努力是可以累计起来,帮助消耗能量。动少吃少,吃得多就要动得多,才能平衡。

-更进一步,安排时间,定期锻炼。研究表明,每周分钟中等强度(锻炼时心跳加快出汗但还能说话交流)的锻炼,也就是每天三十分钟--可以累计,每周五天,不算多吧!),或者75分钟高强度(锻炼时心跳快速增加,说话时喘气不连贯)的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好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代谢率,降低“三高”。

-试一下不同方式的锻炼,做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如快速行走、跑步、爬山、打球、游泳、跳舞等。不需要做得完美,关键是感觉有趣,并尽量活动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

-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锻炼的时间与强度。适度是最重要的,既锻炼了,又不过度伤了自己。如果有慢性病,与医生咨询一下。即使有慢性病,能动多少算多少,对身体都有益处。

-让孩子跟着自己,从小养成定期锻炼的好习惯。

-锻炼是最好的减压方式之一。

3减肥

肥胖,尤其是大腹便便,即腹腔内脏积油,比其它部位如臀腿部肥胖更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三高”、心肌梗塞、脑中风等,并增加身体其它器官系统的负担,增加致病率和致死率,外在形象也不好。

倡导“健康饮食”和“锻炼身体”,主要是为了控制体重,让“进出平衡”,尤其随着年龄渐大,代谢率降低。

减肥的最佳办法就是:少吃、多动、减压

4戒烟

大量的研究及长期的追踪显示,吸烟(包括吸二手烟)是引起各种疾病的重要诱因,如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癌症等,并降低人的寿命。

我在美国作内科医生,比较了解这些病案以及研究统计。对每一个还在吸烟的病人,每次都会给予劝告并提供需要的帮助。

戒烟的好处在几个月后就可以显现,身体会逐渐恢复到不吸烟的状

态。

自己先把烟戒了,同时影响周围的人戒烟。即使不能,也可以劝告他们到特定的地方去抽,不影响他人。

5有关酒类

研究显示,少量饮酒,尤其是红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还能享受生活。女性一般每天不要超过一杯酒,男性不要超过两杯。一杯酒的定义:啤酒12盎司(毫升),葡萄酒5盎司(毫升),白酒1.5盎司(44毫升)。女性对酒精更加敏感,更容易伤身。

如果每天必喝,不喝不行,或经常不小心就喝多了,不能节制。这种情况,最好戒酒。

过量饮酒会伤害身体的重要器官,包括肝脏、心脏、脑部和其它神经精神系统,增加血压和血糖,甚至让人在酒桌上猝死。而酒后开车,容易出事,更是害人害己。

6控制高血压

血压的定义:血液流通时对动脉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血压分成收缩压与舒张压,与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有关。动脉血管把饱含氧气及其它养分的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以滋养。

正常血压:收缩压小于,舒张压小于80。通常书写为/80,收缩压在前,舒张压在后。

高血压先兆:定义为-/80-89。这意味着有比较高的可能性变成真正的高血压。需要开始调整饮食,增加锻炼,减肥戒烟,减轻压力了。即生活习惯的调整。

高血压的定义:血压大于或等于/90。因为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是没有症状的,如果不及时诊治,持续的高血压增加心脏和血管的压力和损害,引起心肌梗塞、脑中风、心衰、肾衰等。

治疗方法:

-调整生活习惯(lifestylemodification)。如减少钠盐的摄入以减少水储留对血管造成的压力,少油(尤其是动物油脂,油炸食品),多吃高纤维食物(包括各种蔬菜、水果、粗粮等),锻炼,减肥,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如果单凭以上的生活习惯调整仍然不够,血压还是持续地高过/90,就需要使用药物来降低和稳定血压,以减少对心血管的损害。对高血压患者,具体的血压需要控制到什么程度,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比如年龄、是否患有其它疾病、对药物的反应等,来调节决定,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控制不良反应。很多人害怕用药,当然,不需要用时是毒药,但需要时药物的优势是大于副作用的,能够拯救生命。医生开药时,要问清楚具体是什么药,功能是什么,怎么用法,有什么副作用,怎么监测等。

7控制高血脂

高血脂、高胆固醇增加动脉血管壁脂肪块的存积,引起动脉血管硬化及堵塞。

常规的血脂化验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坏)胆固醇,高密度(好)胆固醇,以及甘油酸三脂。其中,总胆固醇,低密度(坏)胆固醇,以及甘油酸三脂的增加,可以增加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的发病率。而高密度(好)胆固醇对心血管则有保护作用。

一般来说,如果总胆固醇高于5.17mmol/Liter,低密度(坏)胆固醇高于3.36,高密度(好)胆固醇低于1.55,甘油酸三脂高于1.7,咨询医生,结合是否有其它的风险诱因,来决定治疗的方法。

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诸如健康饮食及使用适合的食物补充剂如鱼油(Omega3)、杏仁、豆制品等,减少糖和细粮、红肉及油炸食品的摄入,锻炼身体,减肥,戒烟限酒等。这样可以提高高密度血脂(好胆固醇)。如果单凭生活习惯的调节,血脂还是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需要考虑用药。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根据血脂(尤其是甘油酸三脂,高、低密度胆固醇)的化验指标,是否有其它的危险诱因等来决定治疗用药。

8控制血糖

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帮助身体的细胞利用血糖以代谢),或当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比如脂肪),血糖就会增加,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血管神经产生毒害,引起全身性病变。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肌梗塞及脑中风的可能性比没有糖尿病的人要高2-3倍。糖尿病也是引起失明及截肢的最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40岁以上,或有其它危险因素,如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超重或肥胖等,需要化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素(HbA1c)。

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即如上所述的调整生活习惯,尤其是降低能量的摄入、控制体重、锻炼、戒烟、限酒等,主要针对糖尿病先兆,即血糖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又没到诊断成糖尿病的程度。考虑早期服用二甲双胍,来预防二型糖尿病。

-药物治疗。如果仅仅调整生活习惯对血糖还不能有足够的改善,就要考虑用药。同时,控制血压及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患有其它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颈动脉硬化(主要引起脑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外周动脉血管硬化(主要引起肢体尤其是下肢缺血)、主动脉血管瘤、慢性肾病等,是高危人群,如果不及时调整生活习惯,降低危险诱因,积极检查治疗,患上心肌梗塞或脑中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关于使用阿斯匹林(Aspirin)来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及风险因素,是否有出血倾向等来决定。阿斯匹林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倾向、对胃的刺激、对肾脏的影响等。但对高危人群,阿斯匹林能够防止血栓的形成(这是引起心肌梗塞,脑中风的主要原因)。

9减轻压力

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方便了,但精神压力却逐渐增加。是因为“四肢简单(身体动得少了),头脑发达(信息爆炸,见闻太多,并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胡思乱想)”,再加所谓的快节奏,没有时间恢复,导使身心不平衡,又没有通过体能来释放。

长期慢性的压力,让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内膜的慢性炎症,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降低对突变的应变能力。当压力重重不堪承受,人是很难有动力去过健康生活的。

我曾有好几个病人患上“心碎综合症(BrokenHeartSyndrome)”,也叫“压力引起的心肌病变(Stressinducedcardiomyopathy)”。是因为亲人的去世而突发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症状和体症,部分心肌不能正常工作,但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却是正常。可见,精神和压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学会减轻压力,不仅可以有动力追求健康生活,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焦虑症和抑郁症,缓解心血管系统疾病。

10教育

医学科普非常重要。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常见疾病的了解,对心肌梗塞、脑中风这些疾病的认知,警觉自己身体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当任何症状初现时,及时看医生,强化诊治,所谓“防患于未燃”,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防止后遗症,甚至拯救生命。

比如当胸闷头晕胸痛开始出现时,及时强化的药物治疗、心血管造影搭桥,是可以防止心肌梗塞的发生,降低对心脏的损害。还有,在脑中风症状开始的三个小时内(或越早越好,甚至在六个小时以内),如果没有禁忌症,可以使用最强的药物化血栓。

我曾有一个99岁的病人(尽管高龄,她平时身体很好,基本上能自理),来到急诊室半身不遂。但及时化血栓治疗后,她的中风症状消失,回复以前的状况。过了这个时间段,缺血的脑组织损伤严重,甚至坏死,这种强化疗法作用就不大了。

虽说在中国医患关系需要有更多的沟通和理解,但定期看医生(尤其是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的内科或家庭医生),是很重要的。医生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于你的治疗方案,观察整个治疗过程,对药物的反应等。这些是很难在网上查询出来,尤其是如果分不清网上哪些信息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反而耽误了诊治,甚至误诊误治。

是的,健康的人生会有一些限制,需要平衡,不能太随心所欲。

我们可以选择!

参考文献:UpToDate,MDConsult,AHA.

袁系健康始终致力于“BringWorld-ClassHealthCareHome!”把世界一流的健康和医疗资源带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袁系健康必将竭尽全力提升国内医疗质量,为中国患者带来美国标准的就医体验和最优的医疗价值。

BringWorld-ClassHealthCareHome!

医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GUIZHOUYUANSHEALTH-HOSPITALMANAGEMENTCOMPANY,LIMITED

Website: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补骨脂注射液 零售 价格 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