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后突现巨大倒置T波,是T波记忆?心肌缺血?还是另有隐情?
房颤在临床很常见,T波倒置也不少见,如果房颤和T波倒置结合起呢?先来看一则病例。
病例
67岁老年女性,因心悸伴胸痛、呼吸困难于急诊就诊。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
入院心电图如图1A,可见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期绝对不齐,为典型的房颤心律。入院后予患者艾司洛尔泵入,5小时后患者恢复窦律(图1B),心电图上却出现了巨大倒置的T波,此时胸痛症状已缓解。
图1:患者入院心电图为房颤(A),5小时后转为窦律,出现巨大T波倒置(B)。
那么,这巨大的倒置的T波和房颤有什么关系呢?是房颤后的T波记忆?还是发生了急性心肌缺血?还是另有隐情?
01
巨大倒置T波,一定和房颤有关?
如果只从心电图上的T波倒置进行鉴别,这范围太广,无从下手,而且最后很可能没有任何确切的结论,毕竟多数的心电图,都会有一个非特异性ST-T改变的结论。
对于时间上具有前后顺序的两个临床事件,我们常默认其具有因果关系,比如这例患者,先房颤,而后出现T波倒置,房颤想当然被认为是原因,那么这倒置的T波是由于心脏记忆了房颤时异常除极顺序(即T波记忆)造成的吗?
且不说T波记忆更多见于室速、预激和起搏器术后等心室除极和窦律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房颤时并不多见,单从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症状的角度,房颤也不能完全解释,除非认为房颤引起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冠脉灌注减低,心肌供血不足,但这和患者的临床情况不符。
02
难道是非ST段抬高型心梗?
此时我们需要把视野和思路放的更加开阔一些,房颤可能也不是因,它和T波倒置都是某个病因的果!
老年女性,心悸、胸痛伴呼吸困难,心电图既有房颤,又有T波倒置,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缺血倒置了交感激活,引起房颤,而后因为应用了β-受体阻断剂,房颤复律,出现了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改变,T波倒置,急诊查TNI升高,也支持这一猜测。
患者心电图表现为T波倒置,而无ST段抬高,可归类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再看一下T波倒置的范围,累及了I、aVL、V2-V6等多个导联,如为缺血,应该是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导致的缺血。如此,下一步的治疗促使就很明了了,完善冠脉造影,必要时行PCI。
03
再问病史,发现病因竟另有其人!
好的故事总是一波三折,这个病例也不例外,计划内的冠脉造影阴性,前降支、右冠和回旋支均未见明显狭窄(图2)。
图2:患者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此时我们回忆起患者家属曾补充这样一个病史,患者心悸和胸痛发作前2小时,和其儿子发生过剧烈争吵!于是,在患者冠脉造影阴性之后,我们立刻进行了另外一个造影——左室造影,左室造影提示心尖呈球囊样扩张(图3),此时真凶——应激性心肌病终于浮出水面。
图3:左室造影提示心尖球囊样扩张。
老年女性,没有明确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情绪刺激后出现心悸、胸痛症状,心电图上表现为房颤和T波倒置,冠脉造影阴性,即需考虑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
04
应激性心肌病,不全是因“心碎”而起
因多数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伴有丧偶、亲友病逝、悲伤、恐惧等“负性”情绪应激,因而称之为“broknhartsyndrom”,即“心碎综合征”。
但新近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均伴有情绪应激,有接近20%-30%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情绪刺激因素。也不是所有的情绪应激均为负性情绪事件,5%左右的患者伴有子女结婚、孙子出生、生日等正性情绪事件,称为“happyhartsyndrom”。
应激性心肌病好发于绝经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有研究发现其人群发病率在0.02%左右,在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拟诊的患者中占到1%-2%,所有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50岁以上者占90%,35岁以下只占2%。
对于应激性心肌病,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提出了多个版本的诊断标准,当前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是MayoClinic在年修订的诊断标准:
对于应激性心肌病,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提出了多个版本的诊断标准,当前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是MayoClinic在年修订的诊断标准:
短暂的左室功能障碍伴或不伴有心尖受累,范围超过单支冠脉供血范围,常伴有情绪刺激;
冠脉造影除外明显冠脉狭窄或斑块破裂;
新发的心电图改变(ST段抬高、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或肌钙蛋白中度升高;
除外嗜铬细胞瘤和心肌炎。
当然,在临床中,应激性心肌病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急性冠脉综合征:因症状上高度相似,单从症状常难以鉴别,尤其伴有ST段抬高时,常难以避免行冠脉造影检查;
心肌炎;
药物滥用:如可卡因等;
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时因血中儿茶酚胺明显升高,通过直接心脏损伤和微循环障碍等导致应激性心肌病样改变,此时需注意原发病的诊断,不可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