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如何治疗心肌病 >> 正文 >> 正文

储伟老师动态心电图中频发室性早搏与血压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17-11-17
动态心电图中频发室性早搏与血压的关系

储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

室性早搏是临床中常见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指起源于心室内浦肯野纤维或心室肌提前出现的异常心电活动[1]。而频发室性早搏是室性早搏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与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连。患者可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痛、先兆晕厥及晕厥,或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这可能与有效排血量减少有关。有研究表明室性早搏负荷(指室性早搏总数)/(24h总心搏数)>24%时可引发心肌病,继而出现左室功能障碍[2]。

在临床中高血压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比较常见,高血压患者常见于中老年人,而室性早博的发生率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由于心脏电生理发生改变、心肌退行性变以及缺血性改变,导致心肌兴奋不平衡,易引起室性早博[3]。本研究拟探讨中老年人频发室性早搏与血压变动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年2月至年2月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原发性高血压伴频发室早的例患者年龄在48~85岁之间,平均为(61.5±8.1)岁,男85例,女63例,其中高血压Ⅰ、Ⅱ、Ⅲ级分别为28、70、50例。例原发性高血压无室早的患者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8.7)岁,男女分别为88和60例,高血压Ⅰ、Ⅱ、Ⅲ级患者分别为26、68、44例。以上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无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作的病史。例频发室早不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与例正常人,两组男女分别为80、68例和83、65例,年龄分别为56.6±9.1岁(42~78岁)和58.1±7.9岁(44~80岁)。此两组经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脏声心动图检查后均无器质性心脏病。以上四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在检查前2周内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均为窦性心律。

1.2方法

对以上四组患者中筛选住院者并于入院后1周内血压控制达标后,同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的监测。

1.2.h动态心电图监测

24h动态心电图检测仪连续记录患者24h的动态心电信号,采用自动分析以及人工确定分析。监测的同时需要患者详细准确记录监测时间段内的自我感觉及活动情况,心电图分析由电脑处理后进行人工修改而得到完整的动态心电图报告,以利于分析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血压变动之间的关系。

1.2.h动态血压监测

24h动态血压分析仪为无锡市中建科仪有限公司制造,规格型号:CB--A。测量时要求患者的左上肢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在监测时间段内,不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但是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并同时排除夜间睡眠质量差的患者。

1.2.3频发室早的诊断标准

早搏次数>10次/h,提前发生的QRS波宽大畸形,QRS时间≥ms,其前无相关的心房波(不含室性融合波),多数伴有完全代偿间歇[4]。按Lown标准,频发室性早搏多为2级及以上。血压的诊断标准(以收缩压为准):正常90~mmHg,正常高值~mmHg,高血压≥mmHg。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推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h动态心电监测结果

24h动态心电监测结果见表1,伴有频发室早的EH组24h动态心电图中,偶发室早为45例,频发室早及以上为例,与有频发室早不伴有EH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频发室早的发生率高于正常血压患者。在无室早组的患者中,相对于无室早的正常患者,高血压组中的心电图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但EH实验组的高血压的分级与24h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没有明显的数据差异,所以不能说明血压越高,室性早搏发生的次数越多。

2.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见表2,有66.67%室早患者的血压为正常值,39.58%无室早患者的血压高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大部分伴有室早患者的血压值高于无室早患者的血压值。

3讨论

由以上数据可得出,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与血压的变动有一定的相关性。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比正常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室性早搏,大部分伴有室早的正常患者比不伴有室早的正常患者血压值偏高。对EH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及ST-T段改变,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也有不少患者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心电图改变。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规心电图以每分钟室早≥5次为频发室性早搏,但是24h动态心电图所采用的频发室早标准不尽一致,10~30次/h不等。研究表明,心肌梗塞后室早≥10次/h是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5]。因此,本文采用了室性早搏10次/h作为频发室早的标准而选取病例。原发性高血压尤其以收缩压升高时明显,在中老年人中常见,因此本文研究统计比较患者的收缩压。室性早搏及高血压的发病人群均为中老年人,因此猜想两者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对老年动态心电图心率失常分析[6],认为老年人的心室肌有退行性纤维性变,心脏顺应性减低,70岁以上老年人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是49岁以下成人的9.8倍,老年人早搏的发生率较高。由本文的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室早的发生次数及发生率与血压的变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患者血压持续升高时,导致左心室的肥厚及扩大,心脏的压力负荷不断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特别是患者合并有左心室肥厚时,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心肌细胞数不增多,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与左室重量增加不平衡,容易致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脏不能正常运行而发生心律失常[7]。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频发室性早搏的检出率为13%,系左心室舒张期压力增高,影响心肌组织血氧供应,心肌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又使心肌细胞处于电不稳定状态,引起室性心律失常[8]。本文研究中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的同时应用,是由于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可以捕抓到常规心电图监测不到的异常;而动态血压的临床研究表明,动态血压监测排除了白大衣高血压等多种因素的干扰,能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患者的血压情况。

本文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对患者进行监测,为发现心律失常与血压的变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心律失常尤其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与血压的变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临床治疗高血压时要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应同时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加ecg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赞赏

长按







































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rhzlxjb/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