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的角度看教育
文
裘志刚(浙江绍兴曾经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是事业单位中人数最多的两个系统。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医生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最近一直议论教师绩效工资问题,大家觉得,以前和医生的收入差不多,可现在简直无法比,简直就是天壤地别。教师的工资不仅在职称上无多少体现,优秀和平庸更是相差无几,用整个系统比,中小学医院的护士差不多。我想通过医学的角度看教育,到底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是否有本书你翻了又翻
其实,医生和教师的工资最大的体现在专业性,至少可以这么说,医生比教师专业,优秀的医生不能说手到病除的话,至少成功率较高。那么为什么医生随着年纪的增大、医疗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受人瞩目,而教师的成长犹如山峰一样,只有三四十岁的时候是一个峰,随后走下坡路?我觉得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去研究思考形成自己的“教育大全”。医院看病,每每病人少的时候,不少医生总会拿出《内科临床医学》看看,这本随时都在案头的书籍,被医生不知道翻过多少次了。我也曾偷偷翻看过,这种工具式的书籍,不仅给医生带来的方便,更是为医生治疗带来了参考,比如,心肌病的内容,从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哪里,到心肌病的类型,再到心肌病有哪些病因,哪些病情或许有可能错诊等,怎么用药,怎么治疗,图文并茂,非常详实。每每医生碰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去翻上一翻,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再看我们的教师,别说这样的教育大全,就是最基本的教学参考书籍,又有多少老师在翻?也别怪我们老师不翻,说真话,也翻不出什么来,因为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参考,更没有用案例的形式展示怎样上课学生会怎样?怎样的教学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改?学生会出现哪些差错?对于出现的错误我们应该可以怎样的教学步骤帮助孩子解决。其实,教育类的书籍出版的并不比医学类的少,只是我们的名优教师都在做校长、做领导,而医院的名医生大部分都在临床第一线。
我一直想,我们的教育专家能否也出一本如《内科学》那样的书?就拿最简单的事情来说吧,孩子不要吃饭怎么办?是不是应该有为什么要吃饭?吃饭可以吃些什么?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吃饭,有哪些症状?零食吃多了,我们该怎么办?……其实,并不一定要餐餐吃饭,有时吃一餐面条、饺子或许就会有新的转变。教育太需要这样的百科大全了,这种教学要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方法一种不够两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专家去思考,犹如我们的医疗专家一天到晚研究药物一样,总有新的措施来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是否有个老师可以走校上课
每到开学季,几个校长好友总为招不到代课教师而犯愁,个别教师生病、请产假,需要代课教师代岗,但又受到上级有关临时用工的控制,加上代课工资低,要来的人真少。一边是学校缺老师,一边却看学校老师上课并不多。如果我说老师工作量不大,肯定会受到老师们的围攻,7点多上班,中午都没休息,傍晚到家都要6点了,还要备课改作业,还不多吗?我们做牛做马已经对得起这份工资了。但是要是比起名医生来说,工作量我觉得还是无法比。我曾经去看牙科,那个牙科医生从早上上班,到傍晚,病人是一个接一个,虽然熟悉,也只能等,说句真话,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如果是主刀医生连晚上都有可能随时去上班,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量我反正是吃不消的,当然了,那收入估计是我们的好几倍。
最近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自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明确只要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就能申请多点执业,让医疗资源中最为稀缺的医生资源有效流动起来,让更多的病人可以看上名医、专家。我一直对医生走穴持反对态度,不仅额外赚外快,再外院收取“红包”变的更为正常,如今省卫生计生委却通过实施办法让“走穴”变得合法。那么再看我们的教育,我们从教育部到教育厅,不仅没提倡名优教师可以走穴,更是从师德的高度控制名优教师校外办班、有偿家教。作为有偿家教我也持反对态度,但能否可以如医生那样走校上课?我们那么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特长教师是否也可以多校执教?其实,医生是越有名,工作量越大,而我们的名优教师稍微有了点名气,课也少了,这样的优秀资源辐射力肯定就少。对于走校上课,很多学校想都不敢想,不少校长和教师还会以“难道教师还不够苦吗”作为理由加以拒绝。其实小学课务多点,初中、高中的课务并不多,如果一个教师每周课时12节,完全有可能安排在两三天中完成任务,另外的两天时间就可以到另外的学校兼课,只要解决改作业和差生辅导问题,都不存在什么难题。要知道,请一个代课教师每月至少元,如果每周12节,每月50节,也就是60元/节,而学校自己老师代课不过10元/节,这样的代价让名优教师流动起来,质量效果都非常好。
走校上课并不难实现,我觉得必须实现教师工资总额控制下的分配机制,按照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确定教师编制数,同时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总数,学校在经费包干的前提下,谁上课多、谁上课好,可以全额请教师,也可以减少教师编制,大家相互承担工作量,提高收入,估计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届时或许也会如医生那样实行教育诊疗组,有专门的人负责做思想工作,有专门的人专门负责上课、有专门的人负责与家长沟通,有专门的人负责作业批改和订正……
是否有个年段组叫教育诊疗组
说到改革,医疗改革比教育改革彻底。我一直很纳闷,同样是事业单位,同样是一个社会大系统,为什么老师除了绩效工资以外就不允许有其他的补助,连超课时补贴都不行,而医生不仅有基本工资还有诊疗费、奖励等多种方式,除去药品回扣和红包的话,平均收入也远远高于教师,一个同是副高级别的医生和教师工资收入相差一倍以上。特别是实行诊疗组以后,主任医生的收入成倍增长,把护士和一般的医生远远抛于脑后。
昨天,磐安实验中学的兄弟校长跟我交流,教育能否开创“小岗村”模式,所有教育教学都“承包”了,这样教育改革就实现了。这种大胆的想法其实就是我们教育创新改革的动力。我曾开玩笑的讲,你们不是实验中学吗?你们试试?其实教育承包又何尝不可尝试呢?教育经费其实很明确,公用经费按照学生数的人头数下拨,加上教师的工资待遇部分,其实就能核算一个学生的教学成本,要是扣除必要的学校日常运转经费以外,按照年级组的人数,测算每个年级的教育成本,其中教师工资收入多少,日常教育教学经费多少,每个年段由名优教师领衔承包,建立“教育诊疗组”,配备必要的任课教师、指导教师等,由他自由安排,要多少教师,工作量多少,由教育诊疗组负责,如果哪几个老师教学质量差,工作不负责的老师将会被诊疗组所淘汰。同时根据“教育诊疗组”的人员安排,确定谁上课,谁改作,谁教育,谁活动,谁与家长沟通……通过具体的合作,来完成教育的全过程。当然了,在工资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谁的工作量大谁的钱就多,如果一个年段分三个“教育诊疗组”,谁的满意率越高,奖金越多。
当然了,实行“教育诊疗组”的关键看是否有名师,而是否是名师,需要转变评价的方式,如果始终停留在学校领导,或者教育的优秀荣誉,不足以证明名师,而当教育开始实现择师的时候,名优教师的地位才会慢慢体现。
是否有一种手段叫检查
医院看病,不再是简单的打打针吃吃药,很多医生总会给你开不少的检查单子,不管大病还是小病,东检查来西检查,仿佛不检查出个毛病来誓不罢休。其实我一直很憎恨这种浪费钱又浪费精力的做法,但也不否认,检查对于病情的判断起到决定性作用。现在的检查手段越来越新,设备越来越先进,听说做个脑颅手术小问题根本不用开颅,微创手术就可以解决,多神奇的手段。
做过教师的人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千奇百怪,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行,面对家长的“黔驴技穷”,老师仿佛也无能为力,往往一句话“你们真的要好好管管孩子了!”如果哪一天,家长反问“老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吗?”作为老师的您,是否能给个“治疗”的方案?该吃药?该打针?该住院?还是该手术?我先不说怎样治疗吧,就拿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能找到“病因”吗?是呀,我们太缺少这样的研究,其实好多教育研究的论文都是随意想想,毫无科学而言。那么对于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我们教育缺少的是一种分析研究“病因”的手段和技术,如果一个孩子不愿做作业,你到底用什么方法去调查他,到底什么原因引起的?有时,我们的教育只是臆测而已,从小习惯不好?家长没人管?作业不会做?懒?这是我毛想想的,不知道你是否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们要寻找一种科学的“检查”方法,为教师的教育出“治疗方案”,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专业化的必经之路。
作为学校,能否建立这样的“检查”机构,帮助老师分析特殊学生的产生原因,可以通过学生、家长调查,家庭实际分析,甚至晚上学校“住校”治疗等,科学的分析出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辅以必要的教育手段,根据孩子的变化时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理想化的机构,可以是学校,当然也可以是民办的教育机构,这才是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体现。
有得放矢,才是教育达到理想化的最佳途径,其实,我们孩子的智力都不差,可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塌糊涂,如果我们的老师连孩子在想什么,到底是怎么引起这种变化的都不知道,教育要到心坎上去,最多只能是一句,“你孩子真的不行,你们要好好管管了。”
是否有一种择医叫择师
医院看个专家如果没有人认识估计是句空话,尽管他们采用电话预约,网络预约,现场排队,但往往事倍功半。为什么大家对专家这么信奉?还不是因为名气和水平。每次20元的诊疗费,一个天40个号,仅诊疗费就达元左右,还有各类的药品、检查提成,收入能不高吗?当然了,很多教师还没到专家的份,名优教师也无法做到对问题学生“手到病除”的水平。
为了体现教育公平,教育部逐渐要求各地实行零择校,要想选择学校只能往民办。如今,又开始零择班的尝试,目的是为了让教育更公平。其实这种公平只是解决“领导关照”上的公平,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公平,办学条件“平”了吗?教育师资“平”了吗?很多校长说,我所有学生电脑派号,派好班级再抽老师,确保百分百公平。表面看非常公平,其实也无法满足家长择师的愿望。医院随机派病人看病,估计不少病人情愿不看,也非得等到专家看病,有时因为时间,有时因为精力万不得已会挂其他医生的号,当然这些医生也并不差。
如果尝试一种可以择师的方式,让家长自愿选择会怎样?每年的开学季,学校领导根据教师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组合教育综合体,在分班前,先确定一定的男女搭配的班额,再各专业组向各位家长介绍教师成员的特色,以及教学的理念,让家长自愿选择老师。先选先得,如果某各班级选择的学生较多,再根据男女比例抽签,剔除的学生可以再在其他学额较少的班级选择。很多老师可能会认为名优教师那里可能爆满,其实不然,有的家长喜欢内心的,有的家长喜欢严格的,有的家长喜欢开朗的,各有不同,而且并不一定都会往这样的班级挤,或许还真会思考思考到底怎样的老师对孩子有利。
如择医那样择师,或许教学秩序会乱,但家长的意愿都能满足,如果适当开启换班,换校,教育的满意率也会随之上升。
是否有一种杂症叫提前解脱
如今的家庭,重视的重视,不重视的一概不管,导致学生两极分化,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还真难教,面对各种品德问题,个性问题,学习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打打不得,骂是骂不得,稍不留神给你弄个警告处分算小的了,冷不丁跳楼自杀了,连作业多点都会变成自杀的“诱因”,说真,教育太缺少可以使用的教育手段了。
其实,医生的手段比较多,面对这样那样的疑难杂症,有的是办法,吃药、打针,住院,手术……,就说吃药吧,什么病吃什么药,吃了效果没有就换药;哪种药不能多吃,多少天要换,再不行就打针,挂盐水。医生对于疾病有的是手段,真的不行,就剔骨疗伤,该截肢的截肢,改割掉的割掉。回想教育生涯,如今的教师确实太需要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了,除了说教,能否辅以各种学校,如以前的工读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曾有朋友们讨论,如果孩子一出生就住校,这孩子会怎样?我不敢保证我们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总会比个别家庭培养出来的问题学生要少,如果对于轻度的问题学生,学校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住校矫正,配以不同兴趣的老师去应对孩子存在的陋习,帮助引导孩子慢慢转变,我想效果肯定明显。我是第一个为外来民工开启免费就读的校长,但这么多年来,面对蜂拥而至的外来民工子女,今年浙江,明年上海,后年广州,原本好好的成绩,因为教材不同,进度不同,导致孩子早早的变成了差学生,有的小学还没毕业,基本没有分数了,我曾呼吁,我们的政府既然要实行流入地政府负责教育,为什么不编一套全国通用的外来民工教材,内容可以简单点,至少全国进度一样。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我们班级换不来,学校转不来,而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必须完成,这样的成绩,坐在初中的教室里,唯有睡觉才对得起老师的上课,至少不影响其他学生,我一直想,要是到了绝症的时候,医生总会说,买点好吃的吃吃吧,让他开开心心地去。而我们的教育,是否也可以为这样的孩子,提前解脱,不再考试,根据他们的特点,自由发挥,配以必要的技能学习,其实,小学的知识已经完全可以应付必要的生活和学习,初中的数学、科学、英语,我们平时又用到多少了,何必让他们如坐牢一般,读完9年。
中国的教育,需要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特殊学校,“专科学校”,为孩子的特色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
后记:通过教育和医疗的对比,发现教育的改革总停留在目标和教材上,对于体制等方面连碰都没碰,教育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发展,教师的职业仿佛始终变得谁都可以做,从学历的角度看,如今的医生出来都是本硕连读,而我们的教师,本科就可以了,这就是差距。
(原创作者注:如有纸质媒体使用,请告知sx.qzg
.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rhzlxjb/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