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左室特发性室速:常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以青年者为主;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多数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类似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图形;少数见于左前分支区域,心电图呈右束支伴电轴极度右偏,类似右束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图形。
左前分支室速
(图来自王炎教授,循环在线)
左后分支室速
(图来自王炎教授,循环在线)
2、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见于无结构异常,青少年者为主;RVOT-VT绝大多数为触发机制,一般多数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又称运动诱发的室速、腺苷敏感性室速、反复单形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左束支阻滞型室速。据国外报道RVOT-VT约占所有特发性室速的80%。体表心电图诊断表现:1)、胸导联QRS呈典型的左束支阻滞图形,QRS较宽,一般≥0.14ms。2)、Ⅱ、Ⅲ、aVF导联呈单向高幅R波,aVL导联呈QS形态。3)、Ⅰ导联主波向上,起源于流出道游离壁;Ⅰ导联主波向下,起源于流出道偏间隔部。4)、胸导联R/S移行快,V3即R/S1,起源点高接近肺动脉瓣或游离壁;反之,V3以后R/S1,起源点偏低或偏间隔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
(图来自王炎教授,循环在线)
二、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VT)
年由Akhtar等首先报道,一种特殊类型的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由希-浦系统大折返引起;多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主要为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冠心病等;
其机制:希氏束(至少其远端)、双束支、浦肯野系统以及心室肌是折返环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希-浦系的传导异常被认为是导致此类心律失常的关键因素,其典型的表现为心室内传导延迟或束支阻滞,窦性心律时HV间期一般>60毫秒。一般以LBBB型最多见,因为左束支似乎天然地倾向于前传延迟或阻滞。因此,此型室速在希氏束激动之后一般以右束支前传,在激动了室间隔之后沿左束支逆传,回到希氏束,再一次开始此折返过程。
体表心电图诊断表现:1)、无特异性表现;2)、窦性心律时有PR间期延长、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障碍;3)、心动过速发作时呈明显的室房分离;4)、心动过速发作时QRS增宽,时限ms;5)、心动过速发作时的QRS波呈束支或分支阻滞图形。
(图来自网络收集)
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一种细胞连接桥粒蛋白基因突变遗传性心肌病;右室部分心肌细胞萎缩、退化,被脂肪浸润及纤维组织所替代,产生了脂肪组织包绕的岛样存活心肌细胞,形成脂肪瘤样改变。右室流出道、心尖、下壁构成右室发育不良三角,也是室速好发部位。
年ARVC诊断的心电图标准
体表心电图诊断表现:1)、QRS波异常:右胸导联QRS波时限延长,其中最常见V1导联QRS波时限延长≥ms;完全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右胸导联QRS破碎波(f-QRS)也是重要预测指标。2)、Epsilon波:QRS波末尾和ST段起始处之间可重复出现低振幅、持续几十毫秒不规则的小棘波。常见于右胸导联,尤其是V1导联。3)、S波上升支时限延长:终末部激动延迟(TAD)≥55ms。4)、T波倒置:常伴有出现右胸导联T波倒置或者形态异常。5)、心律失常:常出现单型/多源的室早或持续性右室起源的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
图来自黄磊教授(医脉通),ARVC常见的心电图表现:A,右胸导联T波倒置,V1导联终末部激动延迟(TAD)80ms;B,右胸V1导联QRS后发现特异性Epsilon波;C,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室性心动过速
四、Brugada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病,是编码心脏钠通道SCN5A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早在年由PedroBrugada和JosephBrugada首次报道,心电图特征是右胸前导联J波和ST段抬高及类右束支阻滞。
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可分3种类型:①1型特征是,V1~V3导联ST段下斜型抬高呈三角形,T波倒置;②2型特征是,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呈马鞍型,T波不倒置;③3型特征是,V1~V3导联ST段中间部分有切迹,T波不倒置。其有较高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其中多形性室速可演变为室颤。
参考文献:
黄磊.一文总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临床影像学特点.医脉通心内频道-01-14.
利益冲突:无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