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常见疾病。导致CHD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引起冠脉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或坏死性病变[1]。按照不同发病机制及症状,本病可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心绞痛(AP)、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性心肌病(ICM)和猝死(SD)五大类[2],其中不稳定型AP和AMI又被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ACS作为CHD中急危重症,发病迅速,危险性高,常会导致心脏猝死而严重威胁患者健康[3,4]。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是调节横纹肌收缩的调节蛋白,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会在ACS症状发作后出现,CK-MB出现时间早于hs-cTnT,二者联合是检测ACS的重要血清标志物[5,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标志物,多见于机体内的炎性反应中,是目前研究中新发现的心肌标志物,但其诊断特异度差于hs-cTnT和CK-MB[7,8]。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是人血清白蛋白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发生时产生的与过渡金属结合能力下降的一种白蛋白,其于年成为美国FDA认可的检测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9]。本研究旨在研究CHD患者IMA水平及临床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