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就不断有新的指标出现。
作者
何金山
来源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人群中超声检查率大概为1/,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CM是青年男性猝死的重要原因。HCM在超声和MRI上均有特征性的表现(图1),主要表现为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以间隔为主。
图1:HCM超声和MRI表现,红色箭头标注明显肥厚的间隔心肌
近来也有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报道,心肌肥厚后导致左室腔变小,左室流出道狭窄,心室收缩后产生快速血流通过流出道,引起二尖瓣前叶向间隔侧靠拢,称为SAM征。
因HCM猝死发生率高,在HCM治疗中,猝死预防是重要的治疗内容和目标,ICD(植入式转复除颤器)植入是有效的预防猝死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均需要植入ICD,如何识别猝死高危的HCM患者,哪些患者需要植入ICD,就需要进行危险分层。
已经明确的HCM猝死危险因素包括7项:
(1)室速、室颤导致心脏骤停后猝死生还;(2)持续性室速导致晕厥或血流动力学障碍;(3)HCM猝死家族史;(4)左室壁厚度>30mm;(5)HCM诊断6个月的不明原因晕厥;(6)非持续性室速;(7)运动后血压异常反应(血压不升,或不升反降)。
这7个危险因素一定要牢记,因为只要具备其一,患者将来发生猝死的风险都会明显增加,因而需要植入ICD进行猝死预防治疗。
但是,HCM猝死的危险因素远不止于此,比如下面的这2个,不在7大传统危险因素内,也证实和HCM猝死高度相关。
1.下壁或侧壁导联的J波
ToyonobuTsuda等发表在JACC的研究上发现,对于HCM患者,下壁或侧壁导联的J波(图2),可预测将来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
图2:HCM患者下壁或侧壁导联J波示意图
该研究入选了例HCM患者,其中下壁或侧壁导联J波阳性者46例,阴性者例,在4.9年的随访时间内,共31例患者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速、室颤以及植入ICD后的恰当放电治疗等),其中J波阳性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相对风险是J波阴性组的3倍左右,随访中J波阴性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明显优于J波阳性组(图3)。
图3:J波阴性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明显优于J波阳性组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下壁或侧壁导联的J波,也能成为HCM猝死主要危险因素大家族的一员。
在HCM危险分层的探索中,无创心电图再进一步,作为心内科无创检查的心脏超声,当然也不能落后。
2.具有心尖部憩室的HCM患者
有人发现在部分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多普勒超声可见收缩期远离心尖、舒张期朝向心尖的血流(图4),后经超声显像及心脏MRI检查进一步确认,该血流提示心尖部的憩室,而具有该憩室的患者,室速、室颤、心源性晕厥及猝死发生率均明显升高,部分研究者提出该憩室可能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总之,具有心尖部憩室的HCM患者,猝死风险增大,预后不佳。
图4:多普勒超声可见收缩期远离心尖、舒张期朝向心尖的血流
图5:超声显像及心脏MRI检查确认该血流来自心尖部憩室
即便已经细化出7大明确的猝死危险因素后,心电图和超声均未停止HCM患者猝死危险分层探索的脚步,我们希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一个单独的指标,就可以决定某个患者是否为猝死高危,是否需要植入ICD?
但事与愿违,不断探索,就不断有新的指标出现,我们只能在医学这座神秘的高山脚下虔诚地卑微地前行,期待着获得更多一点信息,救治更多一些患者,当下一次碰到HCM患者,不要忘记看一下下壁和侧壁导联的J波,以及心尖部的憩室,就说明这段探索没有白费!
参考文献
1.AHA/ACC/HRSGuidlinforManagmntofPatintsWithVntricularArrhythmiasandthPrvntionofSuddnCardiacDath:ExcutivSummary.ARportofthAmricanCollgofCardiology/AmricanHartAssociationTaskForconClinicalPracticGuidlinsandthHartRhythmSocityDvlopdinCollaborationWiththHartFailurSocityofAmrica.
2.ToyonobuTsuda,KnshiHayashi,TtsuoKonno,tal.JWavsforPrdictingCardiacEvntsinHyprtrophicCardiomyopathy.JACC:Clinicallctrophysiology.Vol.3,NO.10,.
3.MaronMS,FinlyJJ,BosJM,tal.Prvalnc,clinicalsignificanc,andnaturalhistoryoflftvntricularapicalanurysmsinhyprtrophiccardiomyopathy.Circulation;:-9.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