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治疗专家 >> 正文 >> 正文

临床医案谈慢性心衰的治疗体会新安家族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18-7-1

新安堂

健康丨养生丨文化

有深度丨有思想丨有情怀丨有内涵

谈慢性心衰的治疗体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此处原意当指药食之气味而言,即“壮火”指气味纯阳辛热峻烈者,“少火”指气味温柔和缓者。

因为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大量或长期服用则易耗伤人体的正气;气味温和的少火之药,食之则能补益气血,使正气旺盛。

具体药物在临床中是起壮火作用还是少火作用,应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结合所用补益药物的药性缓峻、剂量大小、功效强弱不同而区别应用,兹举慢性心力衰竭案例如下。

病案一

张某,女,47岁,于年8月23日初诊。

主诉:

心慌时轻时重3年余,加重半年。伴有明显气喘,面色暗黄,腰痛,咽干咽痛,睡眠较差,纳可,大便干燥,每4~5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脉沉微弱无力。3年间,医院住院十多次,病情没有好转,反而逐渐加重。

西医诊断: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4级。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阳虚,水饮凌心),治以温补心肾,通阳利水。

处方:

舒心散1、郁金10克、制附子5克(先煎),茯苓12克,白术30克,白芍15克,仓朴各12克,益母草12克、片姜黄12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生地15克,玄参10克,红参3克(另炖)。

另加:三七30克,冲服

3剂,水煎服。

二诊(年8月26日):

心悸、气喘较前明显减轻,自觉全身乏力,余症同前,舌质淡苔白,脉微弱。考虑不宜温阳太过,

处方:

三藤汤1、丹参30克、舒心散1、茯苓12克,白术30克,白芍15克,仓朴各12克,益母草12克、片姜黄12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党参30克,大黄6克。

3剂,水煎服。

三诊(年8月29日):

服上方后,心悸、气喘、腰痛及面色均好转,咽已不痛,睡眠稍有改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微弱。舌苔薄黄为温热药所致,

处方:

三术散1、酸枣仁30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舒心散1,白芍15克,片姜黄12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益母草12克、生地15克,麦冬10克、红景天25克、大黄3克。

4剂,水煎服。

四诊(年9月2日):

心悸、气喘、乏力症状基本消失,腰痛明显减轻,睡眠见好,舌质淡红苔白,右脉缓而左脉微。

处方:

清心解郁汤1、黄芪25克,川芎12克、舒心散1、白芍15克,益母草15克,片姜黄12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生地15克,玄参10克,红参3克(另炖)。

6剂,水煎服。

2周后患者丈夫来答谢,知患者所有症状均有大大缓解。

云大夫按

患者虽然以心肾阳虚为主,但因其病程较久,反复发作加重,其阴也受到损伤而不足。症见咽干咽痛、大便干燥即是阴虚表现。所以治疗时不宜大剂量使用温阳药物,以免壮火食气,伤及正气,而应小剂量缓缓温补,即少火生气。三诊时舌苔由白转薄黄,四诊时舌质由红转淡红,减温阳药,加补阴药则其舌质、舌苔得以改善,症状随之缓解。

病案二

刘某,女,67岁,于年2月17日初诊。

主诉:心慌、气短20年,加重9个月。年因活动后心慌、气短,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年出现心房纤颤。年出现心力衰竭。医院。年采用中医治疗4个月左右,附子剂量达克以上,红参也达20至30克,而患者饮食近废,明显消瘦,心慌气短加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来诊时心慌、气短明显,胸憋,有时夜间憋醒,手足发热,烘热汗出,常大汗淋漓,饮食较差,口干,大便正常,尿少,睡眠差,舌质红有明显瘀斑,苔薄白,脉微细结代。发病以来未出现过双下肢及其他部位水肿。

现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40mg,酒石酸美托洛尔18.75mg,氯沙坦钾50mg,地高辛1.25mg,螺内酯20mg,呋塞米1片半,布美他尼1/4片,阿司匹林肠溶片mg,均为日1次。

西医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4级,心房纤颤。

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瘀血阻滞),治以调补阴阳,活血化瘀为主。

处方:

化瘀三味1、消导三味1、桂枝12克、五节饮1、仙茅25克,仙灵脾12克,知母15克,肉苁蓉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30克,生黄芪30克,槐花15克。5剂,水煎服。

另加阿胶50克,冲服

二诊(年2月24日):

自觉心慌、气短、自汗、手足发热均较前减轻,夜间憋醒情况未出现,但仍感到心下憋闷不适,纳差,口干,睡眠差,舌脉同前。患者感到心下憋闷。

处方:

益母草25克、桃仁6克、焦三仙30克、化瘀三味1、消导三味1、桂枝12克、五节饮1、仙茅25克,仙灵脾12克,知母15克,肉苁蓉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30克,生黄芪30克,槐花15克。6剂,水煎服。

另加阿胶50克,冲服

三诊(年3月5日):

心下憋闷症状基本消失,口已不干,自汗、心慌气短、手足发热均减轻,纳增,睡眠时差,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缓微结代。

处方:

益母草25克、桃仁6克、焦三仙30克、化瘀三味1、消导三味1、桂枝12克、五节饮1、仙茅25克,仙灵脾12克,知母15克,肉苁蓉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30克,生黄芪30克,槐花15克。6剂,水煎服。

另加阿胶50克,冲服。

此后继续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3个多月,上述症状大为缓解,仅有活动多时方感气短、腰酸困。

云大夫按

患者曾服超大剂量的温阳药,致使病情加重,心慌、气短明显,生活不能自理,饮食几废。一诊后也因温补量大而出现心下憋闷不适,二诊后及时减量而获病情好转,这也是壮火食气、耗伤正气之缘由。后改小剂量温阳药则诸证皆逐渐好转,同样也是少火生气之理。

认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理论的临床应用,应从患者体质考虑,同时结合具体病情而相应地进行辨证论治,而不能单纯地只从药物的性味考虑,只有这样才符合临床实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温馨提示:

如果你有什么疑问,或者咨询相关的健康问题,请在下面留言!

新安中医养生馆

弘扬中医文化、传播健康理念

健康从







































白殿疯图片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