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治疗专家 >> 正文 >> 正文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18-7-18

一.总述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dysplasia,ARVD),临床表现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昏厥,猝死。该病于年由Fontaine等学者首次报道。ARVC已成为目前青年人,尤其是年轻运动员猝死的主要死因之一。

二.症状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心肌病分类方法,首次正式将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限制型心肌病(RCM)和未分类心肌病一起并列为5种原发性心肌病。

ARVC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可逐渐引起局部甚至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病变区域心电传导迂曲缓慢,有利于产生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ARVC的早期发展多为隐匿,因此猝死可为首发或唯一症状。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反复发作往往为阶段性,又称“活动期”。随着病情的进展,右心和左心衰竭相继出现。晚期阶段趟若不采取心脏移植,充血性心力衰竭会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流行病学

ARVC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超过50%的病例是家族遗传性患者。

四.突变基因

ARVC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其他很多遗传性疾病一样,ARVC具有很大的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确定至少有12个以上的致病基因。用于筛选发生有意义突变的基因表型主要包括PKP2、DSG2、DSC2、DSP、JUP、RyR2及TGFβ-3等,其中PKP2或可作为优先筛选基因。

五.病因

过去的研究认为ARVC是感染、中毒或自身免疫疾病引起慢性心肌炎,在慢性炎症修复过程中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近年来,人们对分子遗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ARVC是一种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六.诊断

年国际专家工作组制定了ARVC的诊断标准,标准主要用于典型病例的诊断,但对ARVC的隐匿期和疾病表现不完全的家族患者缺乏敏感性。因此,国际专家工作组曾于年和年对诊断标准进行了两次修改。年4月19-2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欧洲心律失常学会第五次年会上来自美国的Marcus教授公布了最新的国际专家工作组ARVC诊断标准。如表1所示。

表1ARVC诊断标准

标准项

主要条件

整体和/或局部运动障碍和结构改变

二维超声

右室局部无运动、运动减低或室壁瘤,伴有以下表现之一:

胸骨旁长轴(PLAX)≥32mm

胸骨旁短轴(PSAX)≥36mm

面积变化分数(FAC)≤33%

MRI

右室局部无运动、运动减低或右室收缩不协调,伴有以下表现之一:

右室舒张末容积(RVEDV/BSA)≥ml/m2(男);≥ml/m2

(女)或右室射血分数(RVEF)≤40%

右室造影

右室局部无运动、运动减低或室壁瘤。

室壁组织学特征

标本活检

至少一份活检标本形态学分析显示残余心肌细胞60%(或估计

50%),伴有纤维组织取代右室游离壁心肌组织,伴有或不伴有脂肪

组织取代心肌组织。

复极障碍

右胸导联T波倒置(V1、V2、V3),或14岁以上,不伴右束支传导阻

滞,QRS≥ms

除极/传导异常

右胸导联(V1~V3)epsilon波(在QRS综合波终末至T波之间诱发

出低电位信号)

心律失常

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伴电轴向上

(Ⅱ、Ⅲ、aVFQRS负向或不确定,aVL正向)

家族史

一级亲属中按照目前诊断标准有明确诊断为ARVD/C的患者

一级亲属有尸检或手术确诊为ARVD/C的患者

经评估明确患者具有ARVD/C致病基因的有意义的突变

七.治疗及预后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的患者,可考虑非药物疗法。如表2所示。

表2治疗手段

治疗方法

治疗标准

药物治疗

单独用药

索他洛尔、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索他洛尔效果最好,疗效高达68%~82.8%,可作为首选药物。胺碘酮有一定疗效,但未证明比索他洛尔更有效,考虑到长期治疗中潜在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年轻患者,胺碘酮并不作为首选药。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方面,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倍他乐克)合用较为有效,Ic类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也有一定疗效。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猝死的危险。

非药物治疗

导管射频消融术

ARVC的心律失常多灶位点决定了它的复发性。现射频消融仅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或植入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辅助治疗。

植入心脏自动

复律除颤器(ICD)

ICD是预防猝死的最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猝死二级预防。

手术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

心脏移植术

对难治性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和顽固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最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

[2]张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J].临床心电学杂志,,23(01):10-14.

[3]刘长乐,李广平.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33(01):21-23.

[4]黄军章,符春晖.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诊断特点[J].中国临床新医学,,5(07):-.

[5]张明昌,程思思,李备栩,赵子琴.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法医学杂志,,27(02):-.

[6]杨达峰,谢启应,方晗,杨天伦.刻不容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33(02):-.

[7]刘文玲.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31(01):17-19.

[8]刘文玲,胡大一.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研究的最新进展——欧洲心律失常学会年会报道[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3(03):-.

更多信息

1.组织信息

支持组织

网址

HeartFailureSocietyofAmerica(HFSA)









































白癜风诊疗目标
擅长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