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治疗专家 >> 正文 >> 正文

疾病科普缺血性心肌病又一种与冠心病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18-9-13

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诊断依据

缺血性心肌病必须有引起长期心肌缺血的致病原因。由于引起心肌缺血的最常见病因为冠心病,所以既往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是重要的诊断线索,但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对于这部分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以免漏诊。可根据临床查体及各种辅助检查对有下列表现者:

⒈心脏有明显扩大以左室扩大为主。

⒉超声心动图有心功能不全征象。

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多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但是必须除外由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后引起的乳头肌功能不全,室间隔穿孔以及由孤立的室壁瘤等原因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它们并不是心肌长期缺氧缺血和心肌纤维化的直接结果。其射血分数虽有下降但很少小于35%。

症状体征

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1.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这种充血型心肌病表现的患者占心肌病的绝大部分。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女性约为5~7∶1。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是,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一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始终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这些患者没有出现心绞痛可能是由于其痛阈较高,缺乏心绞痛这一具有保护意义的报警系统。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逐渐恶化,心绞痛发作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多病人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室功能不全表现,伴有疲乏、虚弱症状。体检可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心界扩大、肝脏肿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这种周围性水肿发展缓慢而隐匿,为指陷性水肿,往往从下垂部位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3)心律失常: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

(4)血栓和栓塞:心脏腔室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病例多见于:①心脏腔室明显扩大者;②心房颤动而未抗凝治疗者;③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长期卧床而未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发生肺栓塞。有文献报道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4%~24%。

2.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患者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或)心绞痛,因此活动受限。这些患者往往因反复发生肺水肿而就诊。患者可以无心肌梗死病史,心脏常不扩大。患者左室舒张末压升高、舒张末期容量增加而射血分数仅轻度减少,即使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发生了肺淤血甚至肺水肿,却可以有接近正常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充分说明这些患者的心功能异常是以舒张功能失常为主的。该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有异常的压力-容量曲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左室舒张末压也高于正常,当急性缺血发作时,心室的顺应性进一步下降(即心脏僵硬度的进一步增加)使得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到产生肺水肿,而收缩功能可以正常或仅轻度受损。

预防

由于本病的最主要发病原因是冠心病,所以预防此病可从预防冠心病下手。

⒈膳食结构: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升高、超重肥胖、凝血等,都和膳食营养因素有密切关系改善膳食结构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中国对长寿老人的调查表明,长寿老人饮食多以素食为主,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少吃动物脂肪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老年人生理性消化功能减退,消化液分泌减少,应提倡多吃易消化、具有一定营养的低动物脂肪食物。提倡戒烟,忌大量饮酒。认为小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小于28.34g。有可能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对健康是有益的。

⒉控制高血压:

冠心病是高血压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即使无临床症状或仅仅血压偏高,但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冠心病的发病率已成倍增加。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可使动脉硬化延迟。首先应加强对高血压的检出和控制,低盐饮食,每天钠摄入量2.4~6g,控制体重。药物治疗结合改善生活方式。但是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时要避免血压过度降低引起靶器官供血不足及体位性低血压。

⒊控制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使由此产生的体内蛋白质非酶促糖化作用增强和糖化终产物的形成脂质的过氧化作用增强等可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女性在绝经期后雌激素对冠心病的作用消失,故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较非糖尿病患者高4倍,除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外,更应该强调重视早期检出糖尿病前期和对糖尿病患者早期给予膳食指导或降糖治疗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目的。

⒋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可通过减轻肥胖来改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改善体脂分布,降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发病率,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还对调整血压和血脂有益处现已公认,经常参加体力活动的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率较低,因此体育锻炼是改善危险因素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坚持体育锻炼可防治高血压,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使葡萄糖利用增加,减轻肥胖。有调查研究,体育运动还能降低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下降,减少血小板启动,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另外,体育运动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老年人的体育运动应因人而异坚持长期锻炼,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⒌女性冠心病与激素替代疗法:

冠心病为绝经后妇女的重要死因之一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绝经前的4倍,且其发病年龄约推迟10年,提示与绝经前雌激素的保护有关。激素替代疗法(HRT)通过对机体多个系统的有益保护可降低绝经后妇女各种原因的总死亡率达46%,且对冠心病患者的益处最大。HRT不仅在形态学上控制粥样斑块的消退,更主要的是改善体内生理条件,如内皮功能的保护血管舒张功能的恢复与维持调节脂质代谢效应及抗氧化抗血栓形成倾向等血流动力学特性得到改善,现有的粥样硬化病变趋于稳定,不易发生退变或破裂,从而降低冠心病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如何用药多大剂量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⒍心理社会因素:

Lindon等的荟萃分析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及生物学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病均有一定的作用,并且,疾病的转归、预后及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老年人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以减少工作和生活中与冠心病相关的应激事件发生,保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状态。

⒎感染因素: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提示,冠状动脉或其他部位的炎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引起炎症的微生物通常包括肺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幽门螺旋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引起冠心病的主要机理可能是,感染和炎症启动了炎症细胞并产生了多种酶和炎症介质,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促进血栓的形成。倾向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有一个慢性炎性变化,感染或炎症是冠心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冠状动脉急性事件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应增强体质,避免上述各种病原菌感染减少冠心病的致病机会。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组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云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