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1985年美国Olmsted县的流行病学调查DCM患病率为36.5/10万[1]。2002年中国分层整群抽样调查9个地区8080例正常人群,DCM患病率为19/10万[2]。1990年欧洲报道DCM的5年病死率为15%~50%[3]。2014年中国一项报道显
示,767例DCM随访52个月病死率为42.24%[4],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ISFC)将心肌病定义为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5]。2007年,中国从事心肌炎心肌病工作的专家组参考1995年WHO/ISFC和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6]的主要文件,制定了《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7]。近10年来,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在我国心肌病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心肌炎心肌病协作组(简称协作组)开展了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与DCM的前瞻性研究。协作组在2007年《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DCM部分的基础上,引用国内外临床研究资料,借鉴国外指南和科学声明的优点进行本指南的制定。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学组的领导下,2016年4月协作组拟定撰写DCM诊断和治疗指南,经过反复讨论后确定了4个核心问题:①指南撰写的总体原则;②DCM的定义与病因分类;③DCM的生物标记物与病因诊断;④DCM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协作组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及评价策略,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价。检索的文献库包括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纳入随机临床试验、队列前瞻性研究、生物标记临床检测研究等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并进行文献荟萃分析。指南提出的推荐意见是在系统评估基础上由协作组专家讨论形成,当意见出现分歧时,在充分考虑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接受多数专家的共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