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尽管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但吾志所向,"疫"不能挡,世界各地医疗和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停下科学研究的步伐,心律学领域各项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循证医学依据,而且更新了心律失常的诊疗理念。"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也如约而至。《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再度邀请国内部分同行一起审慎遴选出我们认为最具有影响力的10项研究,希望这些研究和这项工作能推动我国心律失常事业的发展。年,愿与各位同仁继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
第一、心房颤动患者早期节律控制有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心房颤动(房颤)的"律""率"之争尚无定论。早期节律控制能否带来获益尚不明确。年10月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发表EAST-AFNET4研究结果,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平行、结局评估设盲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评估相较于指南推荐的常规治疗,早期通过药物或消融进行房颤节律控制能否改善预后。研究最终纳入11个国家的例早期房颤患者(房颤确诊至入组时间不超过1年),随机分至早期节律控制组(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或常规治疗组(例,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节律控制仅限于最佳心室率控制后的症状性房颤)。研究第1个主要有效性终点是由心血管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衰)加重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所致住院组成的复合终点;第2个主要终点为每年住院天数。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死亡、脑卒中和节律控制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由于有效性达标,试验在第3次中期分析后提前结束。中位随访时间5.1年,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早期节律控制组的第1个主要终点事件显著减低(3.9/人年对5.0/人年;HR=0.79,96%CI0.66~0.94,P=0.)。两组第2个主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两组在主要安全性终点方面,总体无明显差别。该研究不仅为房颤节律控制策略优势再添新证,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房颤早期干预、综合管理等重要性理念。[NEnglJMed,,(14):-]
第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首选治疗优于药物
目前多数指南建议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应先尝试一种或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考虑消融治疗。年11月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同期发表EARLY-AF和STOPAFFirst两项研究结果,评估了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作为首选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两项研究均纳入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EARLY-AF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纳入例患者,所有患者通过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监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房颤负荷。随访12个月,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可显著降低90d空白期后患者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42.9%对67.8%,HR=0.48,95%CI0.35~0.66,P0.)及中位房颤负荷(0对0.13%)。两组在严重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对4.0%)。STOPAFFirst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最终纳入例患者。治疗成功的定义为手术初始治疗成功或90d空白期后未记录到房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事件。随访12个月,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74.6%对45.0%,P0.)。在安全性终点方面,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手术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远低于预先设定的目标值(1.9%对12%,P0.)。因此,EARLY-AF和STOPAFFirst两项试验结果一致表明,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作为首选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且安全性良好。[NEnglJMed,年11月16日在线发表]
第三、脉冲电场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持久
脉冲电场消融(PFA)作为一种新型房颤消融技术,因其具有组织选择性、放电时间短等优点而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