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病例讨论三例儿童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的临床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17-10-27
背景介绍

限制型心肌病(RCM)是以心室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类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舒张未升高和心房扩大,而心室大小、室壁厚度和心室收缩功能大致正常与扩张型心肌病(DCM)和肥厚型心肌病(HCM)相比,RCM发病率较低,在儿童心肌病中仅占3%~5%,但其预后较差,确诊后平均生存周期仅为2年。

原发性RCM患者中30%呈家族性,提示遗传因素是其主要病因。因此,在排除了炎症浸润、糖原代谢病、弹力纤维增生症、淀粉样变性等继发性疾病后,对原发性RCM患者开展肌节蛋白基因突变筛查,对揭示RCM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确诊的3例原发性儿童RCM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筛查,以期发现RCM发病的分子基础。

临床资料

病例1

病例1为一名12岁女孩,患儿出生后即囚心脏杂音就诊发现膜部室间隔缺损(缺损大小约2mm),随访18个月除发现室间隔缺损持续存在、左心室稍大外,新发现左、右心房增大,肺静脉内异常反流,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而舒张功能障碍。患儿于3岁时接受心导管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期压力达16mmHg(1mmHg=0.kPa),右心室压力达左心室压力的50%。心脏MRI进一步排除心包异常及心肌肥厚。经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其他各项检查后,患儿被诊断为原发性RCM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于8岁时渐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电图提示P波增高增宽,下壁导联ST段下移;超声心电图显示左心房进一步增大,呈限制型血流频谱,左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图1a)。再次心导管检查发现左心室舒张期压力升高至23mmHg。后患儿服用阿替洛尔,但症状仍进行性加重,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Ⅲ级。

病例2

病例2,女孩,既往体健,11岁时因劳力性呼吸困难就诊,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左心房增大,心室肥厚,广泛的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显著增大,左心室舒张期内径和收缩功能正常,室间隔轻度肥厚,无心室局部反向运动,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呈典型的限制型血流频谱——左心房血流充盈速度减低(0.25m/s,正常0.5m/s),DT缩短(ms,正常ms),E/A比值升高(E/A=2.32,正常2),ⅣRT明显缩短(25ms,正70ms)。心脏MRI进一步证实左心房显著增大,心室内径正常,室间隔中下段轻度肥厚(约为15mm),并排除心包疾病。改良Bruce运动试验中出现胸痛和广泛显著的ST段下移。心导管检查提示患儿心脏指数正常。左、右心室舒张期压力显著升高。经心内膜心肌活检等各项检测,排除相关继发因素后,患者被诊断为原发性RCM合并室间隔中下段轻度肥厚。患儿接受了口服美托洛尔(2mg-1·kg-1·d-1)和阿司匹林(80mg,每日3次)治疗,但病情仍进行性加重,气促明显并频繁胸痛(NYHA分级Ⅲ级)。患儿最终于首诊后15个月接受了心脏移植,目前已随访4年,一般情况良好。

病例3

病例3,为一名11岁女孩,既往体健。患儿10岁时因活动后气促、胸闷就诊,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右心房明显增大,心室内径及室壁厚度正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彩色多普勒示限制型血流频谱。心脏MRI进一步证实上述改变,并排除心包异常。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双心房增大,广泛的T波改变。患儿气促渐加重,出现全身水肿,后予地高辛、卡托普利及利尿剂等口服,水肿好转,目前已随访1年余,仍活动受限,NYHA分级Ⅱ级.

结果分析

患儿组织学检查结果:

组织学检查提示病例1存在广泛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和纤维化,电镜显示肌节数量减少,线粒体显著增大变形(图2)。病例2心肌细胞轻度肥厚和间质纤维化,进一步透射电镜检查显示Z线排列紊乱,间距不规则(图3)。

遗传学检测结果:

对病例1检测发现了TNNI3基因第8外显子c.GA杂合突变造成第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RH),该突变在HCM及RCM患者中均被报道过(图1b)。

在病例2中发现了TNNT2基因第9外显子c.-AATGAG杂合缺失突变,造成第、号氨基酸缺失(p.Asn~Gudel,~delNE),该突变目前尚未被报道(图4a)。

在病例3中发现了TNNI3基因第8外显子c.GA杂合突变造成第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RH),该突变在RCM和HCM患者中均被报道过(图1b)。蛋白序列比对发现,,所有突变所处氨基酸在多个物种高度保守(图lb、图4b),所有突变只在病例本人中出现,而在其父母及正常对照儿童中均未检测到。除上述突变外,未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其他候选基因突变。

讨论

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是HCM和DCM发病的重要遗传基础,目前至少已发现13个致病基因,与DCM有关的突变位点约20多个;而与HCM有关的突变位点达多个,其中超过80%集中在MYBPC3、MYH7、TNNI3、TNNT2,、TPM1基因。由于RCM发病率低,且多为散发,目前研究报道不多。自年Mogensen等通过对家族性RCM连锁分析首次发现TNNI3基因突变以来,已发现了8个肌节蛋白基因3化图维突变,主要分布在TNNT2、TNNI3、MYH7、ACTC等基因。

总之,我们报道的3例儿童原发性RCM均病情迅速进展,遗传分析均发现了相关致病突变,显示了较高的突变阳性率,进一步证实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是儿童原发性心肌病的重要病因。对儿童原发性RCM进行肌节蛋白基因,尤其是TNNI3和TNNT2基因突变检测,对RCM的遗传诊断有重要意义。

因此,正如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肌病新的分类所强调的,我们应重视遗传因素在心肌病分类中的作用。

摘自:《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作者:杨世伟等

^End^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完整论文

赞赏

长按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yzl/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