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每个人一生中心脏跳动的平均次数约为25亿次。换句话说,人的心脏每天跳动十万次左右,输送血液-多升。
作为我们人体内最勤劳的一个部位,心脏的活动需要充足的能量供给。心脏本身的供血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心脏的重量虽不足全身体重的1%,但却需要全身血液量的20%才能满足心脏自身的供血;
②人体为满足心脏供血的特殊需要,还自成一个冠状动脉循环供血系统,以保证充足供血。
心肌供血不足(myocardiumblood-supplyinsufficiency)会导致心肌缺氧,心脏功能减弱,危害人类健康。心肌缺血大多起因于膳食不合理、运动过少等生活因素导致的高脂血症,过多的胆固醇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阻塞,最终可酿成冠心病等严重疾病。
在心肌缺血的初期,由于它的症状不是明显,再加上很多的人对于心肌缺血的早期症状并不了解。因此而不能及时的发现这种疾病,患上了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该积极的治疗。下面我们来看看心肌缺血有哪些早期症状吧!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心肌缺血患者可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有些人还会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也可能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心肌缺血的症状还包括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不明原因的突发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或晕厥。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呼吸急促等不适感。
这些扰人的症状均有可能是由于心脏供氧减少,心肌不能支持心脏的正常工作造成的。此时的心肌处于缺血状态,心肌缺血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发现心肌缺血时,要及早治疗。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最具代表性的类型,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心肌梗死: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所致。
猝死:主要原因是心脏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有缺血现象时应长期用药,改善心肌缺血情况,防止病情恶化。
早期的治疗和预防一定要引起重视,决不可忽视。
心肌缺血症状的表现有很多,类型也有很多,一共是五种,有: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和猝死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很多人患的都是无症状的,注意的是这样的疾病可能会突然转为心肌梗死的,也是要引起重视的,一般心绞痛型的情绪是容易激动的,发作时候是压榨样的疼痛感觉,缺血性心肌病最终会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发生堵塞。血管堵了70%就会引起心肌缺血。虽然堵塞严重,但心肌缺血却很可能没有症状,医学上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这类人群发病时没有胸闷、胸痛症状,却跟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对心脏造成严重的损伤。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SMI),是心肌缺血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简单来说,就是“检查有问题,但是没不适症状。”由于其无明显症状,故容易造成患者的忽视和医师的漏诊。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人平时不会感到不适,往往在过度疲劳、运动后才发病,因为很多时候只要休息一会就能缓解,因此容易误当普通疲劳而忽略。无症状,好比身体不会报警,也就不会想到去看医生,往往就突发心血管事件。
如何预防心肌缺血加重?
1、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等蔬菜,喝些绿茶,茶叶中含有少量的茶碱,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茶叶中还有维生素C,能起到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但不宜过浓。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情绪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戒烟少酒;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3、适度运动
可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要量力而行。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已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应密切注意自身情况,病情如有变化要及时就诊治疗。
此外,易患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也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如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等。为尽早发现心肌缺血,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了解有无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血糖、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
心血管健康小管家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yzl/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