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廖玉华教授牵头撰写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早期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21-3-2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年龄≥35岁居民中,加权的心衰患病率为1.3%,即约有万心衰患者,其中近半的心衰人群表现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亦称为舒张性心衰(DHF)。DHF常见于老年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微血管性心肌缺血等危险因素人群。目前DHF的有效治疗尚未明确。随着人类寿命延长,DHF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何进行DHF的早期防治是广大心血管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近期,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医院)心内科廖玉华教授牵头组织的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专家组《舒张性心力衰竭早期防治专家建议》正式发布!目前,该专家建议率先刊登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年第1期。该专家建议指出,对于DHF早期诊断,建议推荐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和检测利钠肽水平;在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及肥胖等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时;推荐应用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和他汀等药物进行心外膜脂肪组织(EAT)聚集的早期干预,预防DHF。该专家建议的发布,势必为我国舒张性心衰的早期防治发挥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据悉,作为传统优势亚专科,医院心内科主持的心力衰竭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一直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学组组长戴闺柱教授重点从心肌收缩蛋白的基因和心脏组织的自分泌、旁分泌进行研究,从理论上阐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牵头撰写了我国首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建立了心力衰竭病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检查方法,在心力衰竭心室重塑逆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独到的治疗方法,建立了心力衰竭专病门诊。年,廖玉华、程翔、袁璟等教授主持和完成《心力衰竭的免疫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提出心力衰竭T细胞亚群功能失衡是心肌损伤后心室重构和心衰的重要调节机制,首次提出缺血心肌细胞通过外泌体方式自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机制,发现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心力衰竭的免疫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开展了我国首例扩张型心肌病的免疫吸附治疗。年,廖玉华教授牵头撰写了我国首部《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同年医院心内科被评为首批“中国心衰中心示范基地”。秉承仁爱济世、协诚人和的理念,医院心内科在心衰领域将不断耕耘、勇于创新,一如既往地为心衰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yzl/6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