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创新机制药物掀开心衰治疗新篇章沙库巴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17-10-14

年,《心脏病学自然评论》(NatRevCardiol)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十年心力衰竭(心衰)治疗进展的综述,系统概述了过去十年间心衰治疗领域的进展,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LCZ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诺欣妥?)有望替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成为心衰标准治疗赫然在列。值此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在中国获批之际,我们邀请多位领域内专家围绕此药物的作用机制、循证证据、指南推荐等展开论述,全文内容将分两天呈现,今天首先带来医院葛均波院士、医院韩雅玲院士、医院霍勇教授的精彩阐述。

葛均波院士

在过去数十年间,随着诊治手段的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均明显降低,而心衰则是个例外,我们缺乏有效手段应对。

霍勇教授

在中国,心衰发病率高,是五大导致死亡的心血管疾病之一,5年死亡率超过多种癌症,患者年均住院2.4次,经济负担沉重,生活质量差。但目前我国有关心衰病因、危险因素、诊治流程、预后评价、康复护理、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资料非常缺乏,心衰诊治流程亟待规范。

中国心衰诊治亟待规范

早在年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中,中国心衰发病率已高达0.9%,患者人数已逾万,至今,中国心衰患者人数已达万之众。与如此庞大的患者数不相匹配的是目前对心衰人群重视程度不够、诊治不够规范。

年发表的一项中国心衰登记研究,对例住院心衰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接受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即心衰“金三角”方案治疗的患者比例仅在50%左右,与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策略仍具很大差距;广大门诊心衰患者的诊治状况则更为堪忧。同时,已建设心衰医院凤毛麟角,医院开展了心衰康复治疗,大部分患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诊断、治疗和随访。另一方面,心衰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坚持用药比例很低,自行停药情况非常常见,约一半的患者仅能坚持用药6个月左右,这对于心衰这样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除以上资料外,目前我国有关心衰预后评价、康复护理、药物经济学方面的资料也相当匮乏。如心脏康复已被众多权威指南列入心衰的治疗流程中,而中国由于缺乏本土大规模研究数据、缺乏规范的心衰康复路径和医疗人员,其临床应用极其有限。

总而言之,中国心衰规范化诊治之路任重而道远,有待临床从业者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韩雅玲院士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提示,中国心衰诊疗现状仍不尽如人意,ACE(I30.1%)、ARB(24.6%)、醛固酮受体拮抗剂(55.4%)及β受体阻滞剂(50.6%)的使用率有待提高。且由于RAAS活跃的代偿现象,ACEI、ARB等药物的抑制效果仍具有局限性,心衰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治疗仍有待优化。

心衰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治疗亟待突破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最危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F-PEF)。

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是心衰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慢性心衰的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改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认为其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纵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可以发现,目前指南推荐的可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药物多围绕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地高辛等,其中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所形成的“金三角”方案已称为慢性HF-REF治疗的基本方案。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ACEI、ARB等药物虽作用于RAAS不同靶点,但由于RAAS活跃的代偿现象,以上药物的抑制效果仍有局限性,心衰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治疗领域仍亟待变革和突破。

明天请继续







































怎么样治疗白癜风
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yzl/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