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与受检者临床表型高度相关的基因变异
收集患者及相关家系成员的原始临床资料及遗传检测结果,绘制系谱图。正处于备孕期的王先生夫妇来到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希望能通过三代PGD技术,拥有健康宝宝。经遗传咨询及患者知情同意后,进入三代试管婴儿PGD周期。生殖医学中心工作人员采集王先生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和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样本实施PGD前的预实验,家系成员中携带PRKAG2基因,c.GA突变位点的样本均验证成功,并成功构建SNP单体型。图2NM_PRKAG2,c.GA位点验证结果
年5月,生殖医学中心开始为王先生夫妇进行第三代试管婴儿PGD促排卵:拮抗剂方案,果纳芬U启动促排卵,COH11天,获卵20枚,ICSI受精14枚,培养成囊胚7枚。活检样本采集后置于专用的样本保存液中,并迅速冷冻-20℃保存。样本采用ChromswiftTM进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扩增产物进行致病位点一代Sanger测序检测并结合SNP连锁分析综合评估胚胎的致病位点携带情况,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最终检测获得1枚不携带致病基因位点且染色体拷贝数正常的胚胎。图3囊胚PGD检测结果
年元旦,生殖中心为王先生的爱人进行促排卵周期复苏胚胎移植,移植后2周,血清HCG.69mIU/ml,移植后4周,B超显示宫内妊娠,单活胎。目前,王先生的爱人妊娠三个月,现继续妊娠中。02科普时间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什么?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大小正常缩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理特征的心肌疾病。该疾病不仅会导致呼吸困难,还会造成心前区的疼痛,乏力,头晕或晕厥,造成心悸和猝死以及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后果。临床研究发现,50%以上的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呈家族聚集性,故称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同程度的外显率,主要是由编码肌小节收缩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迄今已确定了至少9个基因和多种突变与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有关。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与遗传的关系据悉,全世界每人就有一人患有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该疾病大部分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方式遗传,这意味着两个拷贝的基因只要有一个拷贝出现问题就会致病,在极罕见的情况下,有患者携带有两个致病基因拷贝,其临床症状将会非常严重。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父亲或母亲也是患者。肥厚型心肌病已报道的相关突变超过种,主要有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等13个心脏肌节蛋白基因以及相关的线粒体基因,临床表型多样。甚至在同一家庭内,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也是不同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D)PGD技术可在胚胎植入子宫前通过选择几个细胞来检测这个胚胎是否携带遗传病基因或者为异常染色体胚胎,通过筛除有问题的胚胎,挑选正常的胚胎植入子宫,以期获得正常的妊娠,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达到避免出生遗传缺陷患儿的目的。出品:外宣医联部
文字:生殖医学中心梁莹外宣医联部程晖媛
排版:外宣医联部徐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zyzlxjb/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