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大家都知道,房颤有三大主要危害:脑卒中,心衰和死亡率增加。但房颤的危害和危险是不同的两种概念。
作为一名已经完成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余例的专科医生,我想告诉大家房颤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最危险,须及时入院治疗。1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当房颤发生时,心房激动沿预激下传,极快的激动会导致心室颤动;2与房颤有明确关系的卒中,卒中的发生和危险度不是人为能控制的;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3房颤所产生的心衰,特别是在已有心衰的基础上,如果再合并出现房颤,就会加重心衰的恶化程度。
房颤的诊断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但可以做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血液化验等了解是否合并其他情况。如果房颤不需要用药就自己时发时停,称为阵发房颤,如果发作起来不用药就无法终止甚至用药也无效,就称之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长甚至药物加电复律也无法转复,就被称为永久性房颤。
二、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近年来,长期酗酒引起的房颤越来越多,这一类型房颤比较难治。
三、临床上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是因为体检时才偶然发现房颤,这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某种意义上说,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那么发生中风或者心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少患者都是发生脑梗塞以后才发现房颤的,造成了很大的遗憾。一些患者可能因此死亡或致残。
专家简介
刘旭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心内科副主任。上海市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脏节律分会副主委,中国远程心电鉴监护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委员,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常委,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编委。中国房颤工作组专家成员;CirAE及CMJ特约审稿人。临床:自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2万例,其中房颤导管消融手术例(万),个人例数世界最大;年完成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例,其中房颤消融手术例,连续8年房颤导管消融数量居亚太地区首位和世界前列。患者70%来自国内外。最主要的特点是:在持续性房颤这一国际性难题,首创了”CCL”术式,并根据这个术式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发表多篇原创性的高分SCI文章。是这一领域在国际上极具有影响力的专家。科研: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SCI收录论文73篇;其中IF5分文章为10篇,IF10分文章2篇(14.3分),文章特点是临床研究文章为主,高分值的比例多;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已完成一项,在研一项),上海市重点课题2项;曾参与、十一五、卫生部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目前科研经费万;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第四完成人);建立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病例数据库,为推动全国房颤诊治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教学:在全国挂牌了15个房颤分中心(浙江、江苏、山东,江西、福建,湖北);连续成功举办了8届“上海房颤国际论坛”,对提高国内及亚太地区房颤诊疗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全国培训医生80余人;曾到国内外家医院进行手术演示;出版房颤导管消融方面专著3部,其中《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学》是国内第一步系统介绍房颤导管消融操作技巧的专著。;团队有正高2名,副高1名,主治医生2名;博士5名,硕士1名;该中心是上海交大首批专病中心,在首批19个专病中心的三年考核中是三个优秀之一,获万的经费支持;曾获医务工会创新奖提名及获交大优秀班组奖()。
擅长:房颤,房扑,室上速,频发室早,预激综合征的微创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微创治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rhzlxjb/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