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治疗医院 >> 正文 >> 正文

左束支起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及产生机制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21/4/6
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01217/8505703.html

今天的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发表在Pacing上的一篇文章。喜欢文章中的思路研究。

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左束支起搏时体表心电图的特点及潜在的机制。文章采用的方法主要比较了LBBaP和RBBB的体表心电图的对比。术中记录腔内电位。结果发现LBBAP,体表心电图可表现为Qr(60.7%),qR(19.6%),rSR或QS波形。而自身为RBBB的患者rsR’(57.5%),M型(23.7%),or单向R波(18.7%)。两者的表型有明显的差异,LBBAP以Qr型为主,而自身RBBB则以rsR为主。而且LBBAP终末R波的持续时间要明显短于RBBB.术中记录到LBB和未记录到LBB的LBBAP体表心电图无明显差异。若患者本身患有束支阻滞,那么LBBAP的QRS持续时间、LVAT及终末R波要明显长于没有束支阻滞的患者。得到的结论是LBBAP的终末r波要短于自身RBBB的患者,而且束支阻滞对LBBAP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有影响。

下面这幅图展示的是LBBAP及RBBB患者的体表图形及产生的机制图

LBBAP时左室VS右室激动形式

LBBAP时左室激动形式似乎很明显,但是心电图表现为双向Qr或qR形态,在V1导联未见到初始r波,且RBBB时心电图表现为rsR.很有可能与左束支系统的解剖结构有关:最常见的是,左后分支比左前分支或左侧间隔支宽很多。因此若在左后分支区域范围内起搏,则可能导致初始r波的缺失,而使初始除极向量远离右胸导联(leadV1).此外,有时也可同时表现为RBBB和左前分支传导延迟的形态,提示起搏位置在左后分支。

然而,LBBAP窄QRS波不仅因为通过LBB快速传导导致LV的快速激动,也是因为同时激动了RBB导致RV快速除极。刺激LBB系统近端可导致起搏位点的双向传导,一方面前传至浦肯野纤维网而激动左室心肌,另一方面逆向传导至希氏束分叉处,可记录到逆行his电位,随后通过RBB和LBB之间的横向链接激动RBB。这一机制与BBRT的发病机制相似,都涉及到了两个束支之间的传导。在束支正常传导情况(LBB前传和逆传均正常而且RBB正常).则两种传导途径均同时参加了RV的激动:通过RBB快速前传和缓慢的左向右传导。QRS的宽度依赖于束支传导的完整性和双室同步。通过RBB前传可以降低RV延迟的程度,使得QRS变窄,特别是V1导联终末R波。因此在束支传导正常的情况,初始向量指向后,向左,在V1导联形成Q或q,随之产生向右的向量,形成V1导联终末部窄R波。

影响ECG特点的因素

在此研究中,发现术中有无记录到LBB电位对体表心电图的影响不大,当未记录到LBB电位时,则通过高输出导致的LVAT突然缩短大于15ms作为LBB被夺获的判断依据。所以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可将LVAT作为判断LBB系统被夺获,而不是将起搏电极上有无LBB电位作为判断LBBAP的标准。

在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RBB传导受阻,此时只能通过缓慢的穿间隔传导激动RBB,就会导致比较宽的QRS波和V1导联终末R。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间断的RBBB.

当RBB传导被阻断时间,LBBAP-ECG表现为宽QRS波,而且终末R波比较宽且高大,反应右室激动明显延迟。见下图

当RBB传导恢复,则起搏的QRS和终末R均变窄,提示因激动RBB导致LV和RV同时激动,见图D

在本研究中,V1导联呈QS型也比较多见,此型起搏心电图可归因于LVAT的延长,原因可见于肥厚或扩张的做事,导致室间传导受损。高度肥厚的心肌病患者LBBAP时,产生了ms的QRS和比较长的LVAT(90ms)。见下图

潜在的机制可能是延长的LV激动和延迟的RV激动在很大程度上重叠,故而导致接近正常的QRS形态。因为样本量小,本研究中未发现ECG特征与LV参数相关联。然而,并不是所有V1导联呈QS形态的患者有LV传导紊乱。对于没有传导紊乱的情况,可能起搏在了左侧his纤维水平,但是很难与近端LBB区分,这是QS形态的可能的潜在机制。

临床意义

在LBBAP置入时,选择理想的起搏靶点是确保长期有效起搏的关键点。本研究发现,LBBAP置入时LBB电位和RBBB形态都不是必须条件。在选在靶点时,如置入位点,LVAT的改变及起搏阈值的稳定性都需要仔细的考量。基线特征,包括BBB和异常左室结构,都需要仔细的评估,来预测起搏心电图的形态。此外术后管理也具有挑战性,注意评估电极脱位。因此,要确保监测起搏心电图。例如,起搏QRS宽度和LVAT的延长均可预测传导束失夺获。V1导联R形态改变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提示RV激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可提示传导束失夺获或新进展的束支疾病。故研究者认为LBBAP起搏时的RV激动形式可理解LBBAP时起搏形态的电生理机制和评估真正生理性激动的有效性。

局限性

本研究样本量小。因为LBBAP的新颖和临床结局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都在谨慎的尝试,和仔细的选择病人。此外,RV的激动形式判断主要基于体表心电图和逆传his电位。而不是直接获得标测RV激动的证据。然而,LABBP时若直接标测RBB激动顺序和高密度标测RV激动形式,比较难以达到,因为操作导管时使得电极脱位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篇文章是我目前读到的解释LBBAP激动顺序最明了详实的一篇文章,对于指导我们左束支起搏手术有很大的帮助。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留言一起探讨。

起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