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刘兴鹏ICD电风暴导管消融时机选择及临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17-12-6

  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显著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但室速(VT)/室颤(VF)的复发仍然可能导致死亡。尤其是以反复频发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为特点的电风暴(ES),会导致ICD反复放电,无论从短期影响或长期预后来看,都对患者有严重不良影响。导管射频消融在治疗反复发作的VT中具有一定地位,然而由于ICD电风暴的患者多具有高危、不能耐受手术等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目前仍然仅作为一种急救措施,并未被广泛采用。对ES患者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还是射频消融治疗?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消融治疗?临床近期及远期效果如何?诸多疑问存在于许多医师心中。以下笔者将结合回顾文献及临床实践中消融治疗ICD电风暴的经验,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ES导管消融治疗

  近几年有关ES导管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少,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临床试验是Carbucicchio教授等于年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上的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该研究对ICD电风暴导管消融治疗的近期及长期疗效都进行了评估。该研究共入选95例患者,其中冠心病72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13例。近期效果由一套完整的程序性电刺激及住院期间的情况来判定,长期效果则根据ES复发率、心脏性死亡率及VT复发率来判定。术中48例多型性VT及22例不能耐受VT的患者,需要电解剖重建及非接触标测;10例患者需要经皮心肺支持;10例患者需经心外膜途径消融。术后未能诱发出任何VT的定义为完全成功;未能诱发临床VT,但可诱发出≥1种非临床VT的定义为部分成功;仍可诱发出≥1种临床VT的定义为失败。进行1~3次消融术后的结果显示,68例患者(72%)完全成功,17例患者(18%)部分成功,10例患者(11%)失败。多因素分析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是急性期手术失败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但在最短7天的住院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再发ES。在随访期间(1~43个月,中位数22个月),87例患者(92%)未再发ES,63例患者(66%)无VT复发。10例失败的患者中,有8例再发ES;其中4例尽管有ICD的恰当放电,仍发生猝死。共有11例患者(12%)因心脏原因死亡。在完全消融掉临床VT的患者中,无ES再发,并且心脏死亡率也明显低于仍能诱发出≥1种临床VT的患者。该研究表明,对于ES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短期是有效的。通过阻止ES的复发,导管消融在长期效果中也有着保护性作用。再联合长期的药物治疗,对于心脏死亡率也具有益影响。

二、ES药物治疗vs.射频消融

  如果不射频消融,而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对于ICD电风暴的患者会有不同的效果吗?Izquierdo等年发表在EuroPACE上的研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该研究共入选了52例ES患者。保守治疗组29例,所有患者收住监护中心,关闭ICD的治疗功能,给予苯二氮卓类药物镇静,静脉或口服β受体阻滞剂,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急性期选择静脉普鲁卡因或胺碘酮,慢性期口服胺碘酮或索他洛尔或其他经验性联合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组23例,进行VT的射频消融,同时进行优化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如存在明显心肌缺血,则均需要进行血运重建,而是否进行消融治疗由医师决定。平均随访28个月(6~75月),死亡共22例(42%),其中心源性死亡10例(45.5%),非心源性死亡9例(41%),3例不明原因死亡。非心源性死亡包括恶性肿瘤4例,败血症2例,硬膜下出血、肝硬化和COPD各1例。随访期间,26例患者(50%)因至少有一次ES住院。左室射血分数是ES复发的预测因子(ES复发组vs.未复发组LVEF:25%vs.35%,P=0.)。与保守治疗组相比,导管消融治疗能显著降低LVEF>25%的ES患者的ES复发率(24个月时,ES复发率消融组vs.保守组:21%vs.62%,P=0.02)。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患者,尤其是LVEF>25%的患者,应当积极采取导管消融,可明显减少ES复发。

三、ES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ES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年EHRA/HRS/APHRS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中建议,对于VT/VF风暴,药物治疗无效,且一般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可考虑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调节、机械通气、导管消融和/或麻醉镇静(Ⅱb类,证据水平C)。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对VT/VF风暴的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VTs或VF的触发因素(Ⅱa类,证据水平C)。

四、ES导管消融治疗的时机

  而至于ES导管消融的时机,年EHRA/HRS/APHRS的室性心律失常指南中提出如果ES导管消融可行,任何时候都可以。对于进行了代谢、呼吸、循环失衡纠正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存在ICD反复放电的患者,入院早期(48小时内)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是必要的。院内7天监测证实:导管消融能够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若消融后程序刺激完全不能诱发VT,则能够减少远期随访时VT的复发;不能诱发临床VT,能够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率。无论是高危还是低危患者,导管消融对VT复发和生存率方面都能带来益处。

五、ES导管消融治疗病例分享

  以下结合笔者所在的电生理中心的几个典型病例,来谈一下我们对于ES消融时机及策略选择方面的经验。

病例一

  患者,男性,35岁,特发性VF,植入ICD两年后发作ES,且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心电监护显示频发室早,而且室早可触发短阵VF。该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消除临床室早之后,未再发作VF。因此,对于VF发作间期伴有频发单形性室早,且VF是由这些室早所触发的患者,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应该积极通过导管消融治疗消除临床室早。

病例二

  患者,男性,58岁,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年前因突发意识丧失,心电图示波VT而植入ICD,术后长期口服倍他乐克,未再发作晕厥。年11月23~27日期间,每日都发作VT/VF,次数5~10次不等,经抗心律失常药物、麻醉镇静、调整ICD参数等治疗均无效,于年11月29日病情稳定后转入我院。心内膜标测未见明显低电压区。经心包穿刺行心外膜标测,显示广泛低电压区,并且可见长程低幅碎裂电位。在这些部位消融后,未再诱发临床VT。术后2个月动态心电图随访,患者亦未再发VT/VF。所以,对于充分优化的药物治疗基础上,仍有反复发作ES的患者,可以在其病情“相对”稳定期进行基质消融。

病例三

  患者,女性,62岁,扩张型心肌病。年6月,首次发作单型性持续性室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遂植入ICD。年1月,因室速ICD放电,口服胺碘酮治疗。年2月,慢频率室速(bpm次左右)反复发作,诱发心衰,ATP治疗无效,频繁需要电击复律,一日数次,保守治疗无效。对于此类有器质性心脏病VT,频率慢但发作VT诱发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仍反复发作的患者,我们选择ES的急性期导管消融治疗。术中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并给予心室刺激,可诱发非临床的快速VT,患者血流动力学不能耐受,不能进行激动标测。故进行心室内膜、外膜基质标测,于心外膜可标测到延迟电位,对心外膜延迟电位区域进行射频消融。术后随访至今,VT仅发作过一次,给予静脉胺碘酮后迅速终止。因此,对于单形性室速发作频繁,诱发心功能不全,可以选择于ES急性期进行消融。如无法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可选择基质消融。

六、总结

  综上所述,ICD电风暴的药物治疗为急性期首选一线治疗,在此基础上,导管消融可在电风暴的任何时间进行。但根据病情不同,导管消融治疗时机可以有所不同:若存在与室速相关的频发室早,可以选择电风暴急性期消融;若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血流动力学障碍且无频发的临床室早,不宜急性期进行消融,可于电风暴保守治疗稳定后再进行基质标测消融;若电风暴为频发的血流动力学可以耐受的单形性室速,可选择相对稳定期行导管消融。ICD电风暴导管消融治疗的远期疗效较好,特别是对于LVEF值尚未显著降低者。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出自《门诊》杂志年04月刊P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
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yzl/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