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预防系列
十、心血管疾病与房颤
心房颤动(房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除了小部分“孤立性房颤”外,大多数房颤都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也因此,在早期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最经典的当属瓣膜性心脏病与房颤,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此类患者血栓风险也更高。
现在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越来越少,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冠心病也同样与房颤显著相关,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时。在急性心梗住院患者中,再灌注治疗时新发房颤发生率达6.8~21%。
少见病中,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也易出现房颤,其终生房颤风险约为20%,70岁以上者则达到40%。反过来,长时间的快室率房颤也可以直接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进一步引起心衰等表现。
心力衰竭(心衰)作为多种心脏疾病的共同终点,与房颤的关系同样密切。心房充盈压升高、心房拉伸、心房重构,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是心衰患者易并发房颤机制。约三分之一的心衰患者会出现房颤,同样的,约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会出现心衰。在男性人群中,男性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升高4.5倍,女性心衰患者则升高5.9倍。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房颤的风险也同样增加。一个基于社区的研究报道,对此类患者随访3.7年,其中32%出现房颤。
在一个心血管疾病高发的社会,心脏疾病似乎“防不胜防”。考虑到房颤对预后的影响,对于已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我们更要积极地避免或减少房颤的发生。
如何减少房颤的发生?这是我们预防的重点。首先仍需要强调对前面系列文章中所提到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防控,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吸烟等等。同时,对疾病本身的有效治疗也对房颤的发生发展有控制作用。
此外,研究表明,对于心衰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1拮抗剂(ARB)类药物有助于减少新发房颤的发生,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收缩功能受损的心衰患者中。而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可以减少33%的房颤。另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进一步减少射血分数=35%且已经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的新发房颤。同样地,在有效的治疗后,急性心梗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也可以显著下降。
上面提到的“ACEI”,即我们平时常用的“普利”(如培垛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以及“ARB”,即常见“沙坦”(如厄贝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氯沙坦、奥美沙坦等),本身也心衰和心梗等多种心脏疾病治疗的基石。而β-受体阻滞剂,即大家更是耳熟能详的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更是多种心脏病的基础用药。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还被称为慢性心衰治疗的“金三角”。
需要注意的是,在多种心脏疾病中,对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往往是要求用到“安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从“开始用药”到“用够足量”常常需要2~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朋友在出院后不再规律到门诊调药,甚至自行减量,这可能会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多种心血管疾病均与房颤紧密相关。对心血管疾病的充分治疗对预防房颤的发生至关重要。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同仁房颤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yzl/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