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20-8-11
患者提问:黑色素植入法适合于哪个阶段的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m/3742.html

摘要:目的通过整合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关键靶点相应的生物功能和通路网络,预测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及预测丹参饮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同时检索PharmGKB等4个数据库挖掘糖尿病心肌病的相关靶点,对2种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交互处理得到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关键靶点,并利用SystemsDockWebSite对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运用DAVID(Version6.8)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Pathway分析,结合Omicshare数据库筛选核心通路并利用Reactome数据库进行注释。结果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数值作为筛选标准,从丹参饮中共获得78个活性成分,涉及到个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可能靶点,这些靶点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上。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可能的作用机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cardiomyopathy,DCM)作为一种独立的糖尿病并发症,是以糖尿病为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排除冠心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后,所发生的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紊乱和心肌间质增生及纤维化等广泛的心肌功能和结构异常的特异性疾病[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同龄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而同龄女性糖尿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风险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高达5倍[2],且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在持续攀升。然而有关DCM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针对DCM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和血压及细胞和基因治疗;所涉及到的化学药主要分为他汀类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及游离脂肪酸代谢的调节剂。尽管这些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鉴于化学药的毒副作用较大且作用靶点较为单一,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与推广。中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有效提高了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对DCM的发病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展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丹参饮是我国传统著名古方,始载于陈修园《时方歌括》卷下,由丹参、檀香、砂仁3味中药组成。方中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檀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为理气要药;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后两药温中行气止痛为佐使,辅助丹参共同发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丹参饮具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消化性溃疡、肺源性心脏病、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等临床用途,尤其在治疗DCM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变化复杂,加之丹参饮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系统、整体地研究丹参饮治疗DCM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为临床用药的创新提供思路借鉴。

网络药理学方法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理论,通过建立药物与相关靶点、疾病与治疗靶点间的关系预测模型,整合两者间的作用网络,进而分析药物在各网络模块中与特定节点间的相互作用,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去探究药物与潜在靶点间的作用关系的方法[4-5]。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为切入点,探讨丹参饮治疗DCM的有效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揭示其分子作用机制,对丹参饮科学内涵的阐释以及临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方法

1.1丹参饮化学成分的收集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丹参饮中各单味药化学成分,构建成分数据库。根据研究结果,以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参数中的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bioavailability,OB)≥30%、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为限制条件进行筛选,得到丹参饮的生物活性成分。

1.2成分对应靶点库和DCM相关靶点库的构建

通过TCMSP数据库、STITCH数据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yzl/4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