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提供:医院汪大彬
病例整理:汪大彬、冯晓雪
1病历资料
患者女性,54y,主因胸背部、腰骶部肿胀、疼痛半年余,加重1月入院;诊断:骶髂关节结核、胸椎结核;拟行骶髂关节结核、胸椎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术。
患者既往患扩张型心肌病4年余,间断出现胸闷、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双下肢水肿;长期服用厄贝沙坦、螺内酯等药物治疗。
入院查体:体温37.2℃,血氧饱和度89%;神清、精神差,半卧位,口唇略发绀,颈静脉怒张,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及第三心音,双下肢水肿明显。
ECG提示:室性早搏;心超提示:左心增大、左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近中量返流,肺动脉高压41mmHg,EF=43%;胸部CT: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实验室检查:脑利钠肽前体明显增高。
多学科会诊后,给出相关治疗方案:
2麻醉诊疗过程
术前评估:经半个月药物治疗后,患者自诉胸闷、气短好转,双下肢水肿减轻,血氧分压由56mmHg上升至64mmHg,行术前评估相关麻醉手术风险如下:
a)心脏风险指数改良Goldman评分21分,3级,围术期死亡率仍可达2%;
b)运动代谢当量有2-3MET,6分钟步行试验米,屏气试验12-15s;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关于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评估与管理指南—心脏风险等级与MET负相关,若MET4则患者耐受力差,手术危险性大;
c)结合患者术前心超及查体结果,亦有心脏结构改变并伴有心衰症状,AHA心衰分期为C期,NAHA心功能分级3级;
d)患者行髋部及脊柱手术,手术复杂、时间长、出血较多;依据外科手术风险评估标准属中等风险手术,术后30天心脏不良事件风险1-5%;
患者心功能虽经术前调整有所好转,但因其伴严重心脏疾患,心脏结构改变,心血管相关风险仍为高危,麻醉ASA分级Ⅲ-Ⅳ级;因此选择全身麻醉;同时对术前用药进行相应风险评估:β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或ARB制剂,围术期的应用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心脏重构,但手术当日要停用,预防术中出现严重低血压[1];
麻醉管理原则:在保证适宜麻醉深度,满足手术需求的情况下实施精准麻醉管理,以改善心泵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有效的组织灌注及内环境的稳定,降低围术期死亡风险,提供良好术后转归[2]。
麻醉实施经过:患者入室后,即给予吸氧、保暖措施,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建立有创动、静脉监测,以右美托咪定0.5ug/kg·h适度镇静,降低机体应激,5ug/kg·min多巴胺泵注增强心肌收缩力;依据血压、心率、麻醉深度,选择对心血管影响小的药物缓慢诱导,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内环境稳定;
术中重要监测一---血流动力学监测:术中我们通过EV结合TEE监测以上指标,在SVV13%,CO、CI下降时,提示容量不足,根据补液试验、结合TEE对心肌收缩力的监测,补充液体,调整多巴胺泵注剂量,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合适的血管张力及心肌收缩力,改善心泵功能[3]。
患者术中EV监测各相关指标如下图所示:
术中重要监测二---麻醉意识深度监测(AI):麻醉中的三低(低MAC、低BIS、低血压)可明显增加患者围术期死亡率[4],同时,麻醉过深造成循环抑制,引起顽固性低血压,麻醉过浅导致机体应激,增加心脏后负荷,还可能造成术中知晓、术后谵妄等一系列问题。故而在术中持续监测镇静深度,维持麻醉意识深度监测值(AI值)处于40-60,预防术中知晓,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术中重要监测三---体温监测:心脏病患者是围术期低体温的高危人群,低体温可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增多、麻醉苏醒时间延长、术后切口感染等较为严重的不良结局。术中通过监测鼻温,暖风机加温、液体加温等措施,维持术中体温在36℃-37℃;
术中重要监测四---血气分析监测:术中失血、酸碱平衡紊乱、低钾可严重影响组织氧供需平衡,增加围术期风险;通过血气分析,术中及时发现并处理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结合血流动力学监测,实现了充分的组织灌注和氧供。患者术中血气分析各相关指标如下图所示:
手术历时4.5h、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深度适宜;出血ml;输注液体ml,悬浮红细胞2u;
通过术中的精心管理,患者平稳度过了手术过程,麻醉管理是否到此结束?答案是否定的,手术结束后伴随患者体内麻醉药物逐渐代谢,出现镇静不足,疼痛、气管导管刺激,机体高应激等,均可导致严重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所以说术后的精准管理也是围术期安全的重要保障;
故而在手术结束前给予舒芬太尼替代瑞芬太尼,抑制术后爆发痛,给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PCIA管理术后疼痛;停用七氟烷,以小剂量静脉麻醉药替代,适度镇静,预防吸入麻醉药物残留引起的术后谵妄等并发症;注意患者保暖,预防术后低体温;
可也正是因为对于术后体温管理中的细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ff/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