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01
《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更新解读(朱文青,陈庆兴)
《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结合最新循证证据,对房颤的诊断、治疗、用药及围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证据更新与推荐等级的调整。新指南延续了年ESC房颤综合管理的理念,以“CC—ABC”的诊疗管理方案为核心,用更为凝练、可操作性强的路径来管理房颤。
02
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研究新进展(周超楠,伍伟锋)暴发性心肌炎(FM)是少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谱广、跨度大,临床表现各异,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病死率高,预后差。本文就FM临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03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周锐飞,陈硕,张文超,等)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发生率较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在HCM患者中约占2/3。OSA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增加HCM患者左室肥厚及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本文就HOCM合并OSA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04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对早发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杨晓,谢勇,徐日新,等)本文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预测早发冠心病的可行性。收集因胸痛发作疑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且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患者例,确诊早发冠心病组例,余80例未达冠心病诊断标准设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脂水平并计算AIP。结果早发冠心病组AI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AIP均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预测指标。AIP对早发冠心病危险性更大。
05
起搏器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研究(褚松筠,王玉玲,蒋捷,等)调查植入磁共振(MR)条件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MR检查的即刻和长期安全性。回顾年至年植入MR兼容起搏器的患者例,随访器械相关的主要安全性终点(电量提前耗竭,导线功能异常或起搏失夺获)和临床安全性主要终点(死亡,心脏停搏5s,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较MR检查前后参数变化,及与对照人群基线和长期起搏参数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在随访中均无临床终点事件和器械相关功能异常发生。共11例患者接受了MR检查,扫描部位为头颅(9例),腰椎(1例),颌面部(1例),中位扫描时间20(10~34)min。MR后即刻、MR后1~3个月患者起搏参数及电池电压较MR前无显著改变。进行MR与未进行MR的患者基线和慢性期起搏参数、电池电压无显著差异。结论是植入MR兼容起搏器患者严格按照流程进行MR前准备和程控,可以安全进行推荐场强和部位的MR检查。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ff/6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