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病临床 >> 心肌病治疗医院 >> 正文 >> 正文

猝死的隐形杀手生物钟

来源: 心肌病临床 时间:2021-3-17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嘿!

听说猝死的隐形杀手是我们的生物钟??

“猝死”简介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猝死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临床上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SCD)和非心源性猝死(NSCD),其中心源性猝死占比近80%。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点,由心脏疾病引起,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个小时之内。

SCD的病因

专家通过对心源性猝死案例、高校学生猝死案例的分析得出:

(1)SCD多发于18~45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以5倍明显多于女性;

(2)多发于气温较低的月份;

(3)很多猝死发生在运动时。

可以滑动哦~~~

向上滑动阅览——SCD的病因、诱因

SCD的发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显示:器质性心脏病绝大多数都可诱发SCD,尤以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等最为常见。SCD与人种、基因也有明显相关性,比如美国黑色人种SCD的发病率远高于白色人种、印第安人种及亚太人种,而SCD的发生率最低的是西班牙裔美国人。此外,SCD与运动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迅速出现胸痛、胸闷、眩晕、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随之就是心脏骤停,血压、脉搏与心音消失。

其诱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大量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熬夜、极度疲劳等,由此可见为何猝死多发于青壮年的男性。其中,过度劳累在众多诱因中占比最高,因为劳累可以引起心率增快,诱发冠状动脉平滑肌痉挛,室颤阈值降低。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还会使人体抵抗力降低、给病毒可乘之机,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也可致猝死。

其他的呢

长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严重受损而诱发急性血栓。

过量饮酒一可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梗死;二可造成血压的急剧波动引发脑出血。

暴饮暴食后胃肠道膨胀,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神经张力性提高,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凌晨2点人的交感神经薄弱,副交感神经活跃,如睡得晚,植物神经就会紊乱,连续熬夜诱发神经失调,冠状动脉痉挛,易引起心脏突然缺血而致心律失常或诱发心梗猝死。

生物钟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生物在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重复出现的特征,称为生物节律;产生和调节生物节律的内在机制则称为生物钟。生物钟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心血管系统也不例外。生理状态下,凌晨3点左右成年人的动脉血压最低,觉醒后迅速升高,形成晨峰,随后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夜晚入睡后,血压持续下降至最低。脉搏和心率在一天中的变化也遵循一定的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临床上一些急性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以及心源性猝死等均在凌晨达发病高峰。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MI)

MI的发病时间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点,与血压的昼夜变化相一致。清晨,收缩期血压和心率增加,心脏的能量和氧气需求增加,而冠状动脉的血管张力在清晨上升,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和氧供应减少,易导致心肌缺血。MI在早上的发病率是夜晚的2~3倍,急性心肌梗死(AMI)也不例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轮班工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高于白天正常工作的工人,且发病与年龄或吸烟史无关,表明昼夜节律紊乱是导致AMI发病的重要因素。

心脏疾病·心律失常

生物钟基因变异与人类心律失常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正常状态下哺乳动物的心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以小鼠为例,研究显示无论是出生前还是出生后敲除核心生物钟基因bmal1,小鼠心率和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均完全消失。

心脏疾病·糖尿病心肌病

生物钟紊乱会引发肥胖、2型糖尿病等,而这些均会导致人体产生高糖,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心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高糖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血管疾病·血压调节

哺乳动物的血压和心率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人类的血压在觉醒时急剧上升,并在早上10点左右达到高峰。与此同时,许多心血管事件,如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和中风,都表现出日变化,早晨发病率增加。因此,生物钟紊乱会引起一些血压方面的疾病,严重导致猝死。

血管疾病·血栓

无论是在肠系膜动脉血栓还是在颈动脉血栓的模型中,bmal1缺失导致明显血栓前状态出现,加速血栓形成,这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内皮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直接受生物钟转录复合体的调控,而这种调节在bmal1全身敲除的小鼠的血管结构中会受到损害。bmal1全身敲除小鼠还具有纤维蛋白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以上这些研究表明,核心时钟基因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bmal1调控了凝血途径的几个关键分子的表达。

血管疾病·血管损伤和重构

核心时钟基因bmal1和clock的缺失可导致类似代谢综合征的表型,如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等。这些危险因素可造成血管损伤,尤其是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比如,bmal1基因敲除和per2亚型突变的小鼠会出现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对乙酰胆碱的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减弱。

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Pan等研究显示,bmal1全身性和肝细胞特异性缺失均能诱导高脂血症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其原因在于bmal1调节shp和mtp基因以调节肝脂蛋白的生成,此外,bmal1通过调节Gata4的表达来调节胆固醇的分泌。巨噬细胞中的bmal1缺乏可通过促进Ly6chi单核细胞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聚集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SCD的预防

1、进行常规心脏检查

进行常规心脏检查可以在还未发生实际症状时便提早发现可能导致SCD的潜在因素,如果检查结果发现可能发生SCD的风险因素,医生便会建议患者避免紧张的体力活动或竞技活动,并开具合适的药物来预防,对于部分高危人群,则可对其使用植入式复律除颤器(ICD)来进行预防。要对那些可能具有潜在遗传性的心脏疾病的家族成员进行心脏检查;而对那些由于SCD导致死亡的人来说,要确定或排除可能受遗传性心脏疾病影响的亲属主要是通过分子解剖来完成的,即在尸检时未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的情况下,对死者和在世的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可根据检测结果对可能受到遗传性心脏疾病影响的亲属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了解预警症状

多数儿童、青少年及青年在发生心搏骤停之前出现过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如胸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如,超过1/4的人群在发生心搏骤停前发生过晕厥或先兆晕厥;心梗发生前一般会有大量出汗、面部无血色、胸闷、心绞痛等症状。

参考文献:

[1]石娜.儿童、青少年及青年心脏性猝死的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7(91):.

[2]万琪琳,王丹丹,岳玉霞,张蕾.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分类及鉴别[J].医学与哲学,,37(7B):9-10.

[3]刘奇,王杰,于燕妮,黄映康,夏冰,楼迪栋.例心源性猝死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30(03):-.

[4]刘慧英.高校大学生猝死的原因与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51(30):-.

[5]尚白雪,丁家望,朱胜奎.昼夜节律与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J].分子生物医学,,26(02):-.

[6]姜婷婷,季爽,杨光锐,陈丽红.生物钟与心血管疾病联系的研究进展[J].生理学报,,71(5):-.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6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