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蛛网膜下腔出血: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情况。
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病变(如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微动脉瘤等)破裂,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微脑内血肿穿破脑组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血管壁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血管病、各种原因所致的动脉炎和血管损伤;
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颤;
3.血液成分和血流流变学改变: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粘血症凝血机制异常等;
4.其他原因:包括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栓子,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
卒中的常见症状脑血管疾病以动脉受累的疾病居多,脑的动脉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血管分支的病变因损害不同区域而表现各异。当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此时应尽快医院就诊或拨打求助。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行走不稳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如果您记不住以上症状,可以参考以下简图,以便快速识别。卒中的先兆表现脑卒中虽然发病急骤,但部分患者在发病之前有一个脑循环失调,但又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的阶段,表现为症状出现时间短暂,很快又恢复正常。此类先兆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指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脑内责任病灶的证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很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出现上述症状同样要及时尽快就诊。尤其是反复发作、发作间隔时间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延长、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的进展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即将发展为脑梗死的强烈预警信号。卒中如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局部脑缺血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脑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中脑细胞死亡,缺血半暗带由于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如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该区脑神经细胞有可能存活并恢复功能。因医院,并获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救治的关键。(一)改善脑血循环1.静脉溶栓:适用于经过选择的发病3~4.5小时内的患者,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替奈普酶;2.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于经过选择的发病6小时内,存在静脉溶栓禁忌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包括机械取栓、动脉溶栓、血管成形术;3.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唑等;4.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口服抗凝剂、凝血酶抑制剂;5.降纤:降纤酶、巴曲酶等;6.其他改善脑血循环药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二)他汀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三)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吡拉西坦等;(四)传统医药。卒中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睡眠呼吸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不当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和锻炼和不合理膳食及营养等)。对可干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是预防卒中的重要基础,一级预防是指对有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个体,通过早期积极控制各种可控危险因素,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使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再次卒中发病的预防。随着神经内外科治疗技术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因此,早期积极正确科学的康复治疗介入,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患者早日达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资料来源: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翔
监制:宋晓燕
责编:韩莎
编辑:杜霞
校对:马萍
传递生活资讯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