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
上一期我们详细了解了扩张型心肌病,在心肌病的大家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这一期我们将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进行详细介绍。
什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亦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是青少年心原性猝死的另一主因,特别是运动性猝死,平均诊断年龄31岁。大多数ARVC病人表现为家族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年来,对这种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到年才被首次报导。直到年WHO、国际心脏病联合会在心肌病的分型中才第一次将ARVC作为心肌病的一类列出。作为心肌病家族的新成员,ARVC具有与其他心肌病完全不同的发病特点:主要累积右心室,即正常右心室心肌组织不同程度地被脂肪组织或纤维组织替代。因此,其发病更隐匿,不易被早期诊断,一旦发现往往是疾病发展过程的晚期;另外,基于右心室受累的原因,该病并发恶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更为多见。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或是只有在尸检中才被发现确诊。这就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严重的负担。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对本病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症状有哪些?
ARVC通常在20至50岁之间产生症状,最初典型的症状是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引起心悸、晕厥或猝死。疾病的晚期会产生右侧或双心室心力衰竭。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要由与心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引起。与ARVC相关的基因见下表。40%-50%的ARVC患者存在表中基因的突变。ARVC的遗传方式通常为显性遗传,所以ARVC患者有50%的几率将遗传缺陷传递给他/她的下一代。并不是所有ARVC突变携带者均有症状,也并不是所有ARVC均由遗传所致,环境因素或体育活动也能影响疾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如何诊断?
诊断ARVC通常使用无创检测方法,检查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内科医生可能采用成像技术(如超声心动图)或心脏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ARVC。另外,还可使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来跟踪患者不规则的心脏跳动。有时还可采取电生理学检测、右室血管造影术和心内膜心肌的活体组织切片。病史和家族史对于评估ARVC的遗传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遗传检测能够证实临床诊断结果。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如何治疗?
ARVC的临床治疗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症状。一些高风险的病人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植入起搏器或除颤仪,高风险ARVC患者包括有从心源性猝死SCD恢复的患者、有晕厥病史的患者、周期性持续心律失常的患者和有明显右室梗死的患者。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或抗心律失常药,例如,索他洛尔或胺碘酮。对于以上治疗方法无效且有进行性的心衰患者,可考虑进行心脏移植。医生可能会限制ARVC患者参加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例如,竞技体育)。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基因检测有哪些意义?
l证实ARVC临床诊断,尤其在临床诊断不确定的情况下;
l确定有ARVC风险的家族成员;
l健康人群的疾病筛查,从而达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
病例分享
病例1:某医院杨医生,女,36岁,从小体质就较差,不能做剧烈的体育运动和较重的体力活,每年都进行健康体检,但并未发现异常。杨医生做了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筛查,结果发现她携带如下致病性突变:
经过分析发现该突变是文献报道的已知致病性突变,该突变位于蛋白高度保守区,可能会影响细胞桥粒的粘附能力,致病性明确。该结果提示杨医生具有较高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病风险。
得到结果之后,杨医生去心脏科进行了详细的心脏检查,经过医生的诊断,确诊杨医生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但症状较轻。因此给予药物治疗以防止心律失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