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眼病
视神经视网膜是脑中枢的外延部分,视神经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包括了前部、后部视神经缺血性病变,视网膜动脉阻塞等:这一类疾病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相同的发病基础和病理过程。
病因与发病机制
AION:视盘局部解剖学、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血管调节异常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
PION:与心脑血管病变有关。颈动脉疾病可能作为单独的血管病变或组成视大脑缺血综合症。
CRAO:多见于动脉硬化、高血压者。术中或术后高眼压、眶内高压等情况。1.动脉粥样硬化。2.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3.视网膜中央动脉周围炎。4.血管外压迫。5.凝血病。6.栓子栓塞。
CRVO:血管壁内皮受损,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与心脑血管疾患、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AION:FFA、VEP、视野、颈动脉彩B、TCD。
PION:FFA、VEP、视野、颈动脉彩B、TCD。
CRAO:FFA、ERGb波下降、血沉、抗凝血物检查、超声心电图、视野、颈动脉彩B、TCD。
CRVO:FFA、ERGb波下降、视野、颈动脉彩B、TCD。
治疗方案
AION:激素、维生素、神经营养、改善循环。
PION:激素、维生素、神经营养、改善循环。
CRAO:球后Atropin、舌下硝酸甘油、降眼压、按摩眼球、吸氧、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CRVO:激素、改善循环、酌情光凝手术
个性化治疗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颈动脉狭窄等对应治疗。
眼科临床观察
缺血性眼病患者的颈动脉、颅内血流、椎底动脉情况,其相关因素对预后影响,做临床观察与分析。
-10~-9住院缺血性眼病58例,其中CRAD10例、CRVO18例、BRVO15例、AION及PION共15例做FFA、VEP视野、部分病例做颈动脉彩B、头颅TCD等检查。
58例缺血性眼病,合并糖尿病13例(22.41%),高血压病30例(51.7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16/19(84.21%),颈内动脉狭窄70%病例行DSA3例,2例行颈动脉支架或形术。TCD7/12(阳性率58.33%)合并NVG9/58(15.52%)
影像学检查
头部PCT或MRI检查:脑卒中、TIAS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者应做。MRI弥散及灌注成像(DWI、PWI),MRI灌注像类似于CT灌注像,注射增强剂后,可立即显示脑灌注的改变。
脑供血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较高(89%~97%)。但特异性较低,狭窄>50%的患者中特异性为58%,狭窄>80%的患者中特异性为67%。
经颅多普勒(TCD)有助于评价颈动脉血流状况,基于预先设定的参数,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
CT血管成像(CTA):主要用于了解颈动脉系统颅外段有无狭窄、钙化斑块及其程度、范围。用于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的对比研究较MRA具有优势。
四、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增强MRA对血管性病变诊断可靠性好。
数字减影血管造型(DSA):动态、全面地观察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变异情况、侧支代偿情况和Willis环的完整情况,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病变(如动脉瘤)等。DSA也可以确定动脉是否存在内膜血栓和溃疡性斑块,可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颈动脉造影应包括正位和侧位像,以便判断颈内、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计算:
椎-基底动脉和颅内ICA-MCA系统,其公式(NASCET法)是: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值-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
ECST法公式是:狭窄率=(狭窄段估计的正常值-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段估计的正常值×%
CC法公式是:狭窄率=(颈总动脉直径-狭窄端直径)/颈总动脉直径×%
颈内动脉最高速率与颈总动脉最高速率之比[PVS(ICA)/PVS(CCA)]在2.0以上时,多数患者颈内动脉狭窄50%以上;[PVS(ICA)/PVS(CCA)]为3.6或更高时,是手术的最好指标而不必术前造影。
颈动脉狭窄分为:
轻度狭窄(<30%)
中度狭窄(30%~69%)
重度狭窄(70%~99)
完全闭塞
斑块性质:
溃疡分为ABC三类。
溃疡≤10mm2——A类
溃疡10~40mm2——B类
超过40mm2或多孔(洞或凹陷)或混合型——C类
据斑块大小为三型:
Ⅰ型:平滑状小斑块或管腔内扁平状斑块,每年卒中发病率为0.5%;
Ⅱ型:为大而深或镶嵌血管内膜的斑块,每年卒中发病率为2.0%~4.5%;
Ⅲ型:为大的凹凸不平复杂性斑块,每年卒中发病率5%~7%。
脑血管病
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卒中发生。
二级预防:对已发生过卒中的患者采取各种相关措施预防其再发。
控制危险因素
管理血压:主要策略是长期、积极、有效地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同时注重对靶器官的保护。
控制血脂、血糖:辛伐他汀与普伐他汀能使卒中的危险性下降25%。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类型和糖耐量、胰岛素抵抗等情况选择使用降糖药物,使血糖长期维持在合理范围。
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方法
1.颅外颈动脉病治疗
2.抗栓治疗
3.调脂治疗
颅外颈动脉病
近6个月内新发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有单侧颈动脉严重狭窄(70%~99%)的,由外科医生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有单侧颈动脉中度狭窄(50%~69%)的,进行CEA,视患者特定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合并症和始发症状的严重程度而定。狭窄程度<50%,没有CEA指征。如CEA指征,建议在2周内手术。
症状严重狭窄(>70%)的患者,如狭窄难以通过外科治疗,内科情况大大增加手术风险或存在特殊情况(如放射性狭窄或CEA后再狭窄时),颈动脉支架术(CAS)可考虑。
抗栓治疗: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和缓释的双嘧达莫合用,单用氯吡格雷。
调脂治疗:有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果胆固醇高,则应当按照NCEPⅢ指南进行调节生活方式、饮食及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
介入治疗:超声消融又称为超声血管成形术(UA)超声消融系统主要由发生器、传感器、消融导管、冷却装置4个部分组成。
适应症:用于完全性闭塞血管,节段较长或中小动脉病变等不适合PTA、溶栓和支架置入治疗者。
经皮血管成形术与内支架植入治疗(PTA)
粥样斑块旋切术:利用高速旋转装置将粥样斑块研磨成极细小的微粒,被粉碎的粥样斑块碎屑及微粒可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不致引起远端血管堵塞。
动脉内溶栓治疗:采用药物激活纤溶酶系统,使血栓溶解,再通血管。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CEA是为了改善脑部血液供应,减轻临床症状,预防脑卒中发作所实施的手术:目的是在消除神经症状的同时预防卒中的发生,既是预防性手术,也是治疗性措施。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CAS是一种微创、简洁、安全的治疗方法。是治疗颈动脉狭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结论
缺血性眼病其局部和全身因素均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