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某种因素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2,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以来,饮食因素一直被认为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特别是嗜甜食或摄取精制淀粉、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不但容易引起肥胖,而且已公认为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遗传因素:30年代,Pincus和White首先提出糖尿病遗传性问题。目前遗传已公认为成人糖尿病(NIDDM)的又一主要危险因素。遗传对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影响,我国张素华等[2]进行的一项家系调查发现,家族性糖尿病家系患病率(34.3%)是群体患病率(1.3%)的26倍。
(3)肥胖:除遗传因素外,肥胖是糖尿病病因中最受重视的因素。许多研究发现,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中,超重者糖尿病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超重者,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5倍。
(4)年龄:年龄增长是成人糖尿病(NIDDM)一个确定的独立危险因素,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张而增高。40岁以下较低,40岁以上急剧上升。在我国40岁以上的患者约占DM总数的87%。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细胞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减弱所致。
(5)其它:病毒感染主要诱发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而对于NIDDM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外伤等应激反应,饮酒、多次妊娠、巨大胎儿生产史等,均可为其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
3,糖尿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对身体危害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危害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
(1)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卒中(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和糖尿病心肌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并发率和病死率为非糖尿病人的3.5倍,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2)糖尿病对肾脏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各原因所致的晚期肾病中糖尿病占第一位。(3)糖尿病对周围血管的危害。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溃烂,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端坏死。
(4)糖尿病对神经的危害。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末稍麻木、灼热感或冰冷刺痛,重者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排汗异常(无汗、少汗或多汗),腹胀、便秘或腹泻,站立位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尿不尽或尿失禁。在所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阳痿中,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原因。(5)糖尿病对眼的危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屈光变化、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等,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危害视力的主要并发症。轻者视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
(6)糖尿病对物质代谢的危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引起糖代谢严重紊乱,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酮体大量产生,组织未及氧化,肺及肾也未及时调节排出酮体,血酮浓度明显增高,出现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病死率极高,需紧急救治。(7)感染。常见有皮肤感染反复发生,有时可酿成败血症;霉菌性阴道炎引起的外阴瘙痒、甲癣、足癣、泌尿道感染(肾炎和膀胱炎),另外,容易染上肺结核,一旦得病,蔓延广泛,易成空洞,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总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应引起广大的糖尿病患者的
4,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能造成那些危害?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是全身性的,故对机体易造成广泛性的危害。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的表现有微血管瘤、棉絮状白斑、出血、硬性渗出。新生血管、纤维化、视网膜脱离,可使视力发生障碍,继而导致失明。
(2)糖尿病性肾病:肾脏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弥漫性及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或完全性玻璃样改变,导致肾病,肾功能衰竭,可因尿毒症而死亡。
(3)滋养神经的血管广泛硬化:引起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如周围神经系统等损害。
(4)心脏的微血管病变:可发生糖尿病性心肌病而诱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5)其它:糖尿病的微循环改变不仅主要反映在肾脏和视网膜的微血管床,也同样累及其它末稍微血管床,如四肢、皮肤、皮下组织、骨骼肌等。
在糖尿病的早期,病情控制不好时,可出现微血管改变,代谢异常得到纠正后即消失,这种改变呈可逆性。如病情长期控制不佳,则可引起不可逆的病变,特别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是眼和肾脏。
5,糖尿病眼病有那些?
(1)糖尿病角膜病变;
(2)糖尿病白内障;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糖尿病视神经病变;
(5)糖尿病性青光眼;
(6)糖尿病屈光改变(近视);
(7)糖尿病神经病变(角膜、眼肌)
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有哪些改变?
(1)视网膜微血管瘤。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改变,眼底镜下可见境界清楚,红或暗红的圆形斑点,大小不一,分布于黄斑区。较重者可散布于眼底任何象限。荧光造影时显荧光小点,以上与深层点状出血鉴别。(2)视网膜出血斑。可与视网膜血管瘤同时、或前或后发生,多位于视网膜血管下,呈圆点状暗红斑。病重时可有浅层条状或火焰状出血斑。(3)硬性渗出斑。为边界清楚的白色、黄白色的斑点,大小类似于微血管瘤或小的点状出血,是水肿后神经组织分解产生的脂质堆积。
(4)棉絮状白斑。也称软性渗出,是由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局限性、缺血性坏死,神经纤维肿胀,断裂成无结构的细胞小体,逐渐被胶质组织所代替,形成棉絮状白斑,呈灰白色或乳脂色。(5)视网膜静脉改变。早期视网膜静脉扩张、充盈,晚期静脉粗细不一,可出现串珠状、棱形、球形等不规则扩张。(6)视网膜动脉改变。部分晚期病人可见动脉小分支呈白线状,且白线很细色淡,常被周围新生血管所掩盖,这种末梢小动脉的改变,可能是糖尿病特异性的动脉改变。(7)新生血管、纤维增殖和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晚期病人,新生血管是由于视网膜动脉所造成大面积组织急性缺氧刺激而产生。新生血管形成是从视网膜内血管的内皮增殖芽开始,通过内界膜伸展到视网膜内表面,并在玻璃体和视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生长,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血管丛或视网膜静脉随着玻璃体收缩可被撕裂,突然发生视网膜前出血。当视网膜有出血和玻璃体出血量多或反复发生时,常不能全部吸收而产生机化膜,附着于视网膜面,此类机化物收缩可形成视网膜脱离而致失明。
7,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分型及分期?
单纯型视网膜病变Ⅰ视网膜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 (+)极少量,易数(++)较多,不易数Ⅱ视网膜有黄白“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极少量,易数(++)较多,不易数Ⅲ视网膜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极少量,易数 (++)较多,不易数
增殖型视网膜病变Ⅳ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或玻璃体出血Ⅴ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Ⅵ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现网膜脱离其中Ⅰ、Ⅱ、Ⅲ期统称为单纯型视网膜病变,Ⅳ、Ⅴ、Ⅵ期统称为增殖型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斑,软性及硬性视网膜渗出物,视网膜动脉病变和视网膜静脉病变。所谓增殖型视网膜病变指病变至少有部分向内延伸超过内界膜,表现为新生血管、纤维性增殖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8,如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呢?
(1)控制血糖:若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因而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若病人的视网膜病变发展迅速,应及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发生眼底出血的重要诱因。高血压也可直接引起视网膜发生病变。因此,降压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尤为重要。 (3)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尚未研制出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效药。但临床实践证明,一些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激光治疗:通过氩激光直接阻塞微血管瘤的血液供应,使之发生萎缩。这对控制病情,防止眼底发生出血有积极的意义。 玻璃体切割术:因玻璃体大量出血而失明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如果经过眼电图(EOG)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证明视觉功能良好,可选用此种方法治疗。
9,为什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tfundusangiography),是将荧光素钠从肘静脉注入人体后,利用装有滤光片的照相机拍摄眼底照片。观察荧光素在视网膜血管及脉络膜血管充盈的时间和形态,以及是否有渗漏及血管外潴留等现象,可以查明一般检眼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微循环病变,常应用于眼科眼底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全身性疾病眼部病变的检查。
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改变、发现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的进展情况,决定是否激光手术及时机。根据造影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好转与否,在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关的治疗,阻止疾病的发展,保护视力。
10,为什么用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大面积视网膜缺血产生促血管生长因子等促进新生血管生长。激光作用机理是封闭视网膜内血管或微血管瘤的渗漏。由于大面积光凝破坏了外层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而这两层耗氧量最多,视网膜需氧量减少,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视网膜变薄后,使得本来供给外层视网膜的来自脉络膜的氧,转而向视网膜内层弥散,提高了内层视网膜的氧分压,从而缓解了视网膜缺氧。这引起视网膜小动脉自主调节性收缩,血流阻力加大,流体静力压下降,小静脉扩张缓解,渗透压促使水分反流回血管,组织水肿减轻。
11,为什么有些患者激光治疗后会视力下降?
光凝治疗成功后,病人也可能视力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疾病本身原因,还有些是由于激光治疗的结果,为了避免完全失明有时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激光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原因是已有的眼底病变加重,但许多病人不理解责怪系激光治疗所致。Ferris认为仅仅1%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治疗后5年视力严重下降(5/)。
弥漫光凝后患者视物模糊10余天,2型糖尿病患者时间可能更长,这是由于血-视网膜屏障破坏,黄斑区暂时性水肿,需2周后复查。对于有大量硬性渗出患者光凝治疗视力提高不明显,预后不佳。
由于周边视网膜广泛光凝,可能会有周边视野缺损、夜盲,睫状神经损害出现调节力下降、老花眼,甚至出现色弱。激光时使用角膜接触镜会造成角膜糜烂影响视力。
如果患者是进展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过程中有时也可能发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积血。这种玻璃体积血其实是严重疾病的并发症,表明激光治疗较晚,但因影响了视力,且在光凝治疗中发生,患者会极不理解而产生怨恨,认为这是激光治疗的结果,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手术的目的?
(1)玻璃体出血,药物治疗无效。
(2)糖尿病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尽可能解除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的牵拉,促使视网膜复位。对于牵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超过6个月,即使手术,视力改善也不明显。因此,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积血应尽早选择手术治疗。
13,糖尿病患者术前应做那些检查及准备?
(1)术前2~4天查血糖、尿糖、尿酮体、电解质、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及心电图。通过上述检查了解患者糖代谢,心、肾功能,了解有无糖尿病全身并发症。
(2)血糖应控制在正常范围,对严重糖尿病病人,血糖也应控制在6.2~8.2mmol/L之间。不合并酮症与酸中毒,同时要求血糖不低于正常范围。降糖药物应用:如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大,又系一般手术可以不改变原治疗方案;手术较大,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应于手术前2~3天开始使用胰岛素由小剂量开始调整到正常范围。
(3)视功能检查。眼部B超检查-对玻璃体出血混浊看不到眼底者,以了解玻璃体出血的程度,有无增殖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ERG检查-了解视网膜功能状态,判断预后。
(4)必要时行角膜内皮计数的检查,了解角膜是否能耐受手术。
(5)术前常规测眼压、冲洗泪道,术眼点抗生素眼药水。
14,糖尿病对手术有那些影响?
(1)影响切开愈合。血浆糖大于11.1mmol/L时,组织修复能力减弱、切口愈合延迟、结缔组织强度低,切口容易裂开。
(2)易感染。高血糖抑制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异物能力和趋化性,因之易感染。
(3)易继发感染。蛋白合成能力的降低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结果是切口及全身易继发感染,不易愈合。
(4)加重其它病变。长期患糖尿病的患者常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变等,手术会使其急剧加重。
15,糖尿病患者眼部手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手术后应尽量鼓励患者自行进食,减少静脉点滴。应适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电解质(特别是钾)及脂肪乳满足其热量要求,否则容易出现酮症。当患者出虚汗、心率快时应及时查血糖,警惕低血糖反应。
(2)监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前已使用胰岛素患者,术后也不要骤停胰岛素,如每日需要的胰岛素总量低于20单位时,可改口服降糖药。
(3)抗感染。以局部使用抗生素为主,病情严重者可全身使用抗生素。
(4)定期复查。及时发现或治疗相关的眼部疾病。
明天的《健康零距离》
我们请来了
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
雷春灵
为大家讲解
雷春灵主任医师现任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西安市眼底病研究所所长、眼三科主任。担任陕西省医学会眼科分会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安市医学会眼科分会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健康零距离》播放平台和时间
《健康零距离》播放平台:
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西安一套)
《午间零距离》之《健康零距离》
《健康零距离》播出时间:
每周一、周三、周五
12:10
《健康零距离》节目时长:
20分钟
参与方式通过收看《健康零距离》节目扫描屏幕下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