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冠心病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显著下降40%[1]。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作为冠心病中危害最大的类型,一直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ACS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尤其是抗栓治疗的循证证据不断积累,患者缺血事件率逐渐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出血事件率也逐渐增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平衡ACS治疗的缺血与出血风险的降阶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最新的ACC会议上公布了一个抗板降阶重磅研究TALOS-AMI,结果显示在东亚患者中,PCI术后30天,降阶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较维持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能够显著提升临床净获益[2]。就降阶抗血小板治疗的话题,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主要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一、一往直前——降低ACS患者的缺血事件率近年来,ACS治疗方案不断优化,随着危险因素的控制、抗栓药物的发展及支架技术的进步,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逐渐降低。二、迂回曲折——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