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卒中、缺血性心肌病、恶性肿瘤是人类三大致死原因。年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卒中.64/10万,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致死原因。
我国卒中发病率~/10万,患病率~/10万,每年新发病例大于万,每年死亡病例大于万,存活者万~万。2/3遗留残疾。现本病的发生日趋年轻化,发病人群逐年增加。
临床表现及特点
一般特点:
1.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
2.男性稍高于女性。
3.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4.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5.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
临床表现类型
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
指脑缺血6h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
指缺血发作6h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造成进展的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
起病2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
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此类型脑卒中,脑CT扫描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梗死灶机会多,提示脑组织已经有了不可逆的病损。
(5)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
是指缺血性局灶性神经动能障碍在24~72h才恢复,最迟在4周之内完全恢复者,不留后遗症,脑CT扫描没有相应部位的梗死病灶。
不同类型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
临床征象取决于累及的部位及程度。根据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分为: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基底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1.颈内动脉闭塞
颈内动脉闭塞可以没有症状,累及同侧眼、额、顶、颞叶(不包括枕叶),包括皮层和皮层下灰白质在内的大面积脑损害症状。
表现为病灶侧单眼黑矇,或病灶侧Horner征:同侧眼裂变小、瞳孔变小、眼球内陷、面部少汗;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同向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还可有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像障碍等。
2.大脑中动脉闭塞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累及的地方。
(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发出豆纹动脉的近端。因为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全部受累,此为该动脉闭塞发生脑血管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主干闭塞的临床表现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侧动脉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如梗死面积大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甚至死亡。
(2)大脑中动脉深支或豆纹动脉闭塞:可引起病灶对侧上下肢均等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可伴有面舌瘫,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有时可伴有对侧同向性偏瘫。
(3)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闭塞:上分支闭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下分支闭塞:可引起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用,行为障碍,无偏瘫。
3.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大脑前动脉闭塞并不多见,可能因为来自颅外或心脏的栓子更倾向进入管径大、血流大的大脑中动脉。一侧大脑前动脉近端闭塞时,如前交通动脉循环良好,可无症状。
(1)主干闭塞:前交通动脉以后闭塞时额叶内侧缺血,出现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因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对侧出现强握摸索及吸吮反射等额叶释放症状。若前交通动脉以前大脑前动脉闭塞时,由于有对侧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不一定出现症状。如果双侧动脉起源于同一主干,易出现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双侧脑性瘫痪、二便失禁、额叶性认知功能障碍。
(2)皮质支闭塞: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痪,可伴有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
(3)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大脑后动脉闭塞引起影响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但黄斑视觉保留,因为双支动脉(大脑中、后动脉)供应支配黄斑的皮质,同大脑中动脉区域的梗死引起的视觉缺损不同,大脑后动脉引起的更加严重。
(1)皮质支闭塞:侧支循环丰富,主要为视觉通路缺血引起的视觉障碍,病灶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盲,伴黄斑回避,双侧病变可有皮质盲,主侧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命名性失语。
(2)深穿支闭塞:出现典型的丘脑综合征,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对侧肢体舞蹈样徐动症等。
(3)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的脚间支闭塞引起以下综合征:
1)Weber综合征:同侧动限神经麻痹、对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
2)Claude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3)Benedik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对侧偏身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锥体束损伤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1)闭锁综合征,又称为睁眼昏迷:为双侧脑桥中下部的副侧基底部梗死。患者意识清楚,因四肢瘫痪、双侧面瘫及延髓性麻痹,故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各种运动,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l-Gubler综合征):同侧面神经、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3)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同侧周围性面瘫,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对侧肢体瘫痪。
(4)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即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其分支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
出现以中脑病损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1)限球运动及瞳孔异常: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部分或完全麻痹、眼球上视不能、一个半综合征、瞳孔光反应迟纯而调节反应存在(类似Argyll-Robertson瞳孔,顶盖前区病损);
2)意识障碍:一过性或持续数天,或反复发作(中脑及/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受累);
3)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4)严重记忆障碍(颞叶内侧受累)。
(5)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表现:
1)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
2)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
3)同侧hort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
4)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疑核受损);
5)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小脑后下动脉主要供应延髓背外侧血液,当闭塞时可引起延髓外侧部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同侧霍纳(Horner)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对侧面部以下痛、温觉缺失。
小脑后动脉的变异性较大,故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和多变,但必须具备2条基本症状即:一侧后组脑神经麻痹,对侧痛、温觉消失或减退,才可诊断。
作者:刘莹;编辑:寸心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yy/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