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50岁的董先生平时身体不错,很少生病。但在两年前,没有明显原因出现了胸痛不适症状,尤其是劳累后会出现,甚至在休息时也出现发作,症状较重,胸痛难忍。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之后董先生便按照医生开的药方一直吃药,但两年过去了,他的胸痛症状仍然时有发生,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就在一个半月前,董先生胸痛症状突然加重,而且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还伴有口干、乏力、失眠、心烦,躺不下。
分析:胸痛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表现,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则是心血管疾病。河北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杨水祥教授提醒,当出现胸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可在医生建议下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X线等检查查明病因。作为一种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病因尚不明确,早期可以毫无症状,因此较难预防。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活动后胸闷、呼吸困难;出现胸痛或后背痛;易疲劳,甚至稍微活动就会发生晕厥等。
探因:起自遗传易致猝死经超声检查发现,董先生的心脏左房增大,室间隔不均匀性增厚,左室流出道狭窄——符合非对称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超声表象。这属于肥厚性心肌病中的一种类型,由于血流流出通道受阻、压力增大,因此超声报告显示董先生静息时流出道压力阶差较高,医院检查的数值最高为mmHg。
分析:杨水祥教授表示,肥厚型心肌病是很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患者以青壮年多见,常有家族史。肥厚型心肌病发展到后期可出现心力衰竭,或并发房颤等心律不齐,危害性极大。因此建议有相关家族史的朋友,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注意定期检查预防。
另外,肥厚型心肌病分为心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非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等几种类型,其中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是左室流出道室间隔部位心肌的不对称性肥厚,加之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导致心脏射血形成阻塞的一组临床病症,病人可以出现多种症状及猝死,如头晕、胸闷、乏力、心绞痛发作、晕厥等症状,以及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
治疗:开创射频消融肥厚梗阻部位新治法由于董先生静息时流出道压力阶差较高,症状严重,有医生曾建议他进行手术治疗。但一想到手术需要开胸,伤口大、恢复慢,董先生不由有些犹豫。就在这个时候,董先生听说杨水祥教授是国内率先开展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射频消融的治疗者,遂慕医院求治。反复斟酌,杨水祥教授为董先生采取了射频消融的微创治疗方法。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后当天晚上,董先生的胸痛症状就明显减轻;术后一个半月复查时,胸痛等症状在休息时基本消失,超声检查心脏室间隔增厚处厚度减少;静息时流出道压力阶差在术后降到了20mmHg。
分析:目前,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肥厚心肌的手术切除、无水酒精的化学消融和起搏器植入等方法进行治疗,但往往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手术方法是通过开胸切开心脏将肥厚的室间隔切掉一部分,让它变薄,不再堵塞血流搏出。但外科手术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恐惧感。
为改善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压力,杨水祥教授不断钻研、查阅文献,认为可以将射频消融的方法用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从疾病的机理分析,结合患者具体病情,我认为射频消融治疗是可以用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而且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文献报道。”杨水祥教授表示,自己之所以“敢”在国内首先开展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射频消融治疗,完全是基于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例如董先生的病情,由于其静息时流出道压力阶差两次检查均较高(mmHg),而数值只要超过50mmHg就已经符合手术标准了,因此是适用于射频消融的。
杨水祥教授介绍,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高频电流销蚀肥厚梗阻的心脏左室流出道部位肌肉,从而消除梗阻,缓解血流压力。由于射频消融属于微创介入治疗,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小,风险较低,并发症较少,容易使症状得到改善。
-------------------
医院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lanzweibolu.com/xjbzlzj/7842.html